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27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50篇
经济学   97篇
综合类   55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18篇
贸易经济   28篇
农业经济   149篇
经济概况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系统调查研究河南云台山药用植物资源状况。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民间访查、室内标本鉴定、建立凭证标本以及参考相关文献,对云台山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状况进行研究。结果:云台山有药用植物共计91科,250属,359种,约占河南药用植物的18.29%;根据药用植物的分布特点将其分为北部中低山区、南部丘陵区和平原区。结论:首次系统报道四大怀药之乡河南云台山药用植物资源数字资料,对云台山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2.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辉南县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区平原过渡地带因其地质、地貌的特殊性而担负着自然地域界面的作用,并表现出更高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其脆弱性变化对山区平原生态安全预警非常重要。特别是从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评价其生态脆弱性,对于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地处山区平原过渡区的辉南县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基础上,参照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并结合周围生态环境敏感因子,建立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对研究区1986年以来环境脆弱性的时空变化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价结果如下:(1)从不同用地类型看,生态综合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其次是耕地和建设用地。(2)脆弱性时间变化特征:由于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林地减少和耕地、建设用地增加,导致生态贡献指数、生态稳定性指数和生态综合指数显著下降,分别由1986年的2.999、3.324和6.322减小为2006年的2.828、3.032和5.861。(3)空间变化特征:全区范围内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下降显著,表现为低值区域范围扩大,高值区域范围明显减小。高值区范围由1986年的33217.95ha缩小为2006年的1283.40ha,而低值区的范围则由1986年的86550.87ha扩大为2006年的98084.83 ha。(4)地区差异性:虽然三个生态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下降,但是不同子流域其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总体上呈现东南山区减小,而西北平原区呈现不明显的增加特点。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导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为林地减少和耕地增加。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控制耕地增加和林地减少是有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3.
不同规模的城市其用地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中国660余个不同规模城市的用地效率分析,在总结和分析了传统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基本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城市用地效率分析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极化模型.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城市发展的方向一极是大型化,发展成为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人口100万-400万);另一极是小...  相似文献   
34.
赵烨  高翅 《技术经济》2019,35(10):107
名山风景区“人与天调”的风景系统代表了中国独有的山岳文化现象和山水相融的总体特征。在风景自然和文化整体性视角下研究风景系统的形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和规律,分析了风景资源评价和风景特质评价的互补性;构建了“相-制-理”的名山风景区风景特质理论及其实践框架。以武当山为例,探索“以脉绘景”的风景特质之相、“山川流峙”的风景特质之制以及“因脉而成”的风景特质之理。最后总结了风景特质理论作为形态学理论、作为图谱理论、作为地脉文脉认识论实践的整体性特点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5.
名山旅游资源在现代旅游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名山旅游资源个性特征挖掘与"景区名片"打造,是增加名山旅游地的识别度、稳定客源市场、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针对旅游者动机和旅游决策因子变化,在挖掘名山旅游资源个性特征,提炼名山旅游资源核心特征、关注区域知名因素、地方特色、市场变化基础上建立名山旅游区景区名片,是打造合理名山旅游地名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6.
通过向专家、旅游专业学生、游客发放调查问卷,获得他们对神农山风景区的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经过韦伯—费希纳定律改进后的新综合评价模型,针对该风景区开展旅游活动后景观及视觉环境受到的消极影响进行了研究评价。结果显示:旅游开发对神农山风景区景观和视觉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区内受影响严重和影响强烈的区域所占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37.
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同中国的大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数字鸿沟突出,并呈现出日益拉大的趋势。在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加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该地区绿色循环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手段,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现状,依托重点城镇逐步向山区延伸,达到片区全覆盖;以"互联网+"着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而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循环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8.
作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独具特色,发展潜力巨大的欠发达山区,绿色发展之路是四川秦巴山区实现健康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必然选择。山区绿色发展的软路径,是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主张人口、资源、环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从制度护山推动环境价值实现、市场塑山加强资源产业整合、教育固山促进人口素质提升3条层层递进的软路径出发,探析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之道。提出通过构建绿色制度体系、绿色产业格局、绿色教育模式,推动四川秦巴山区人口、资源、环境绿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9.
四川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秦巴山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近几年得到了一定发展。简述了四川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方式粗放、质量安全隐患高等问题,这些因素成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提出了以集群模式来规划发展产业,增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并从企业发展、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0.
生态旅游是一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的发展方式,它是可持续旅游宏观指导思想的一种操作上的落实。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的、以自然保护为核心的、高度责任化的高层次旅游活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制定生态旅游规划,建立“吉林省长白山管理区”,建立健全的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