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0篇
工业经济   6篇
计划管理   36篇
经济学   61篇
综合类   20篇
运输经济   1篇
旅游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17篇
农业经济   203篇
经济概况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文章阐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理论变迁;基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背景,分析海南农垦发展热带农业生态旅游的现状;提出海南农垦热带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2.
文章以源于入世后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繁荣的中国式荷兰病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式荷兰病通过体制惰性效应、人民币汇率效应、资源转移效应等渠道影响中国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文章发现,在体制惰性效应影响下,我国国富民穷、东西部差距以及城乡差距问题日益恶化;但在人民币汇率效应作用下,东西部差距呈明显减缓趋势。文章最后建议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积极推行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以确保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顺利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3.
湖南省耕地数量变化与城市化进程相互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湖南省1997~2007年的耕地面积数据,分析湖南省耕地资源变化及城市化发展过程,并借鉴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模型,计算了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度。结果表明,湖南省耕地资源数量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呈现出类似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形变动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数量协调度呈阶段性分布,总体呈现出"基本协调—不协调—较协调"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94.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实现严格保护耕地的法定内容,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实践和耕地占补平衡的清查,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和补充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加强对补充耕地的严格审查,确保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95.
周伟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1):101-105
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拍卖交易,逐步缩减散、小、乱的传统对手交易市场,是今后我国农产品交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上,要在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下构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多层次交易体系,既有农村基层市场的小额批发和城市社区市场的末梢批发,又有区域流通性质的大型集散型批发;在拍卖主体建设上,在大型农产品集散基地推行拍卖交易,特别是在大规模区域种植的产地批发市场加大投入,完善批发市场配套设施与服务功能;在农产品拍卖上下游建设上,一方面要培育、扶持现有农产品运销大户和农业经营企业,促进批发商、代理商和经纪人的组织化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从资金、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扶持,鼓励农民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6.
Microcredit emerged in the 1970s as a mechanism whereby virtually all poor individuals could supposedly escape their poverty through self‐help and individual entrepreneurship. Crucially, neoliberal policy‐makers found the microcredit concept ideologically compell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mmunity soon began to provide massive support to establish and expand the microfinance movement. Today, however, even long‐standing microfinance advocates now reluctantly accept that microcredit has actually had no positive impact upon poverty or ‘bottom‐up’ rural development. In fact, those rural communities most exposed to microcredit have been severely damaged in a number of ways, especially through sub‐prime‐style ‘boom‐to‐bust’ episodes. Largely because of its supreme ideological usefulness, the microfinance movement nonetheless still retains some support in the major neoliberal‐oriente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pro‐globalization think‐tanks, and in a number of Western governments.  相似文献   
197.
通过研究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化规律和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从耕地保护的角度提出了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导,各级城市城镇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战略;主张推行一系列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最低容积率控制,严格限制土地密集型开发项目的审批,发展山区的交通和农业机械化,放宽对流动人口入籍的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98.
It is well known that when a country develops, its leading industry shifts from agriculture to non-agriculture. This industr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has recently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Then, how strongly can this industr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ffect a country’s income? In this study, we shed light on this research question. More specifically, we measure magnitude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s influence on GDP, by examining the following counterfactual GDP. We calculate a country’s counterfactual GDP when the country specializes in agriculture. If the counterfactual GDP is considerably small without the non-agricultural sector, this suggests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from agriculture to non-agriculture is considerably important, in terms of GDP. We use Japan as our sample economy. Consequently, we find that the counterfactual GDP is surprisingly small,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s influence on GDP is surprisingly large. We also find that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surprisingly small counterfactual GDP is land, which has not been deeply examined.  相似文献   
199.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需要具体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良好互动。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家庭农场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且研究内容与中央政策的导向高度契合,因而有必要厘清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的发展脉络、热点演进及前沿趋势。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12—2021年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上发表的以“家庭农场”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家庭农场研究的核心作者与重点文献、研究热点与核心体系、热点演进及前沿趋势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可视化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家庭农场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经历了2012—2014年的爆发期、2015—2017年的高峰期和2018—2021年的稳定期;从事家庭农场研究的核心力量突出、新兴力量活跃,但跨机构的合作研究有待加强;重点文献形成了“基础性理论探讨—现实性实践探索—新时代背景契合”的完整研究体系。(2)家庭农场研究热点呈现“中心密集、多点爆发、拓展较广”的网络结构,且具有明显的政策指向性;各热点间综合交叉、互促互融,进而形成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业禀赋”“乡村振兴战略”4大板块组成的核心体系。(3)各阶段家庭农场研究的侧重不同,但前后关联相继,研究内容由传统小农户转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等逐渐拓展到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经济绩效评价,并积极开展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应用性研究,其中“经营绩效”“乡村振兴”“三权分置”“人力资本”等仍将是短期内家庭农场研究的热点。当前我国家庭农场研究与前沿经济学理论的契合还不够充分,经验分析的数据获取较为困难且研究方法受限,研究视角也有待进一步拓展。未来的家庭农场研究需要充分融合前沿经济学理论,构建更具时代指导性的理论框架,实现多学科、多领域、多形式的交叉融合发展。同时,要基于典型样本总结家庭农场发展的中国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进而为家庭农场理论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各国的家庭农场实践提供路径借鉴。此外,还应积极扩充数据来源,不断改进家庭农场研究的实证分析方法,并契合家庭农场发展的时代背景(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化、绿色低碳化、智能化、网络化等)不断扩宽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00.
撂荒、弃耕一直困扰着我国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而土地过度开发引起的地力下降、环境破坏是不争的事实;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休耕是把撂荒、弃耕以及二调新增的耕地与退耕还林、土地整治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可恢复地力、修复环境。应继承我国休耕的优秀传统,并借鉴欧美休耕的先进经验,建立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与休耕转换的有效机制:运用计划手段把休耕纳入国土规划,并把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纳入休耕计划;运用退耕还林等休耕补偿和撂荒、弃耕、闲置赔偿以及土地收回等市场手段,把休耕市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