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27篇 |
免费 | 167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63篇 |
工业经济 | 68篇 |
计划管理 | 548篇 |
经济学 | 419篇 |
综合类 | 203篇 |
运输经济 | 25篇 |
旅游经济 | 54篇 |
贸易经济 | 232篇 |
农业经济 | 332篇 |
经济概况 | 15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80篇 |
2020年 | 147篇 |
2019年 | 92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149篇 |
2011年 | 201篇 |
2010年 | 119篇 |
2009年 | 108篇 |
2008年 | 101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2000~2013年四川省各地市(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表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传统马尔科夫链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分别构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空间和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对研究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与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均沿着其最初类型稳步演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俱乐部趋同\"现象。(2)地区间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受到所邻地区的影响,其在空间上的趋同过程不独立。(3)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互作用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较发达的川南地区发生向下转移,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川西地区则发生向上转移,四川省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将进一步缩小。(4)地区类型转移受周围地区的影响,表现为农民消费水平的空间趋同变化明显于收入水平的空间趋同变化。 相似文献
992.
研究目的:研究黑龙江省乡村地域“三生空间”功能演化与耦合协调度,为促进乡村地域“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参考。研究方法:构建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黑龙江省2009—2018年“三生空间”功能时空演化特征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1)黑龙江省乡村地域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均明显弱化,生态功能波动不大;(2)乡村地域生产、生活功能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四周高—中间低”,且二者高值区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收缩,说明乡村地域的生产和生活功能均在不断萎缩,主要是受到东北乡村地区人口流失的影响;(3)黑龙江省乡村地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较高,但是2009—2018年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研究结论:乡村地域发展策略包括:(1)采取“精明收缩”策略来应对乡村地域生产、生活功能的衰退;(2)促进乡村地域多功能同步协调发展;(3)基于不同乡村地域的特殊性,提出差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3.
张春敏 《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65-66
“前、后”是语言中最基本的两个方位词,既可以指涉空间,又可以指代时间,汉语中“前、后”两个字本身有多种空间和时间意义,而英语通过多个词汇来表达相对应的含义。“前、后”在英语和汉语中表达方式的异同,反映了中西方在时空思维上的深层差异。 相似文献
994.
郭艳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173-175
健美操运动员时空感表现可以体现出健美操动作的独特风格和运动员的个性化特点,是展现健美操运动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难度动作、操化动作及运动员动作时空感知三个方面分析健美操运动员时空感,它们有不同的表现类型和特征。意象引导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法,运动员动作意象的引导内容来源于自然和生活,不但对个性操化动作和成套动作等风格化的健美操表演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引导跳跃等动力性力量类难度动作时空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995.
万希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8,(2):81-83
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落实到最为根本上来讲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对于组织来讲就是找到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而企业要获取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关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创造的方法上可以考虑使用创意空间的办法。 相似文献
996.
We estimate nonmarket values for natural views in an urban setting. These views contain the aesthetics of natural areas commonly found in public parks and open space, and offer an aspect of property valuation that previous research is unable to disentangle from proximity to parks and open space. We incorporate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on Google Street View images to identify natural views in an urban setting. We find positive capitalization rates associated with household views of park-like properties. Estimates are robust to a variety of specifications, including models that are identified off of new developments on neighboring properties and falsification tests that help to rule out the effect of a broader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From a policy perspective, our results inform as to the optimal size, location, and shape of open space. Furthermore,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view variable provide a potentially powerful tool for other nonmarket valuation studies. 相似文献
997.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商业空间对我们的城市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对合肥芜湖路的调研分析,以自下而上的独特视角,挖掘芜湖路商业街更新的内在动因,提出了消费者行为导向的基本理念.在消费者行为转变的背景下,研究商业业态的组成比例、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了传统向新兴业态转型的特点,为商业街区的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20世纪中后叶,空间转向日益凸显出空间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成为后现代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方向。一般来说,学界把理论关注点放在福柯和列斐伏尔以及后现代诸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上,因此在视点上遮蔽了法国学者德波及其重要著述《景观社会》中的媒介空间思想。事实上,德波对媒介空间景观化现象的警示性断言是后现代研究空间问题的理论母体。本论文旨在对德波景观空间异化理论进行分析、阐释和评价,以期在理论上对当代空间文化传播生态研究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999.
地理学区域研究中的哲学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单纯地建立在“人─—地”关系这个哲学范畴上的地理学属于经典意义上的地理学,它难以实现具有普适性的精确地理学原理的建立,缺乏科学预见性。本文根据地理学的区域特征,提出地理学应建立关于“时间─—空间”的物理哲学范畴,认为区域应满足两个条件:具有时空完备性以及充满着事件。本文还提出了区域的能量观,建立了时间─—空间与区域能量的等价公式:E/F=S·T,其实际意义是以较小的能量耗竭获得较大的区域增长。 相似文献
1000.
Shalini Parth Dharma Raju Bathini George Kandathil 《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2023,38(2):206-229
This study delineates the microprocesses of solidarity development and the subsequent collective actions of gig workers in India amidst multiple structural constraints. Using netnograph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irect observation, we show how digitally naive app-based cab drivers amalgamate physical and digital spaces, construct a phygital space free of managerial gaze and leverage it to bond and bridge, create webs of care and share and resist multiple oppressive forces, individually and collectively. Thus, we broaden the conceptualisation of worker agency beyond labour-management antagonism and extend the extant literature on solidarity development and resistance in gig work by identifying a spatial enabler, phygital free space and the expansive role of relationship-based commitment. Relationship-based commitment not only functions as a membership mobiliser but also helps mobilise collective resistance when interwoven with an external threat-based identity created through injustice fram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