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8篇
  免费   585篇
  国内免费   105篇
财政金融   45篇
工业经济   39篇
计划管理   259篇
经济学   469篇
综合类   360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17篇
贸易经济   214篇
农业经济   983篇
经济概况   45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现实需求,科学客观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分析影响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对因地制宜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综合图示法测度结果,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分异格局,借助逐步回归、GWR模型讨论影响因素效应水平的空间异质性。[结果](1)河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显著,以中等水平为主;(2)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集聚特征,热点区和冷点区呈现“双核”分布特征;(3)年平均气温、人口密度、第一产业占比、人均GDP、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农用机械化总功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率7个因素为影响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影响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且在不同分区上影响效应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该文揭示了河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以中等水平为主,冷热点区均呈现“双核”的格局特征,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效应的空间异质性,为因地制宜制定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解析产业与劳动力的耦合互动关系,能够清晰地认知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农村产业布局提供规划依据。方法 文章构建了“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定量测度模型,并展开了江苏省地级市耦合评价分析。结果 (1)苏北乡村地区农业生产仍是重点,涉农二产主要围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苏南乡村地区二三产业涉农程度低,主要涉农二产为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2)一二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决定了“三产”融合的总体水平和格局,一三产业融合指数总体较低且差异较小。(3)产业融合的高值区是以“宿迁”为核心的苏北地区,乡村劳动力融合的高值区则是以苏锡为核心的苏南地区。(4)江苏省“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错位分布,空间耦合性低。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两系统逐步走向解耦。结论 苏北地区应加强农业产业链和增收价值链的延伸,从而增强就业粘性;苏南地区可考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地方政府应在区域产—劳耦合自组织基础上,通过政策、机制创新的他组织干预促进“三产”融合和产—劳协调。  相似文献   
83.
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独特的品牌价值,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ArcGIS10.8软件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对山东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农业经济水平、交通设施、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山东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均有影响,且交互作用大于单一因子的影响。基于此,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促进山东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总体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84.
刘靖宇  张化楠 《科技和产业》2023,23(11):137-142
基于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分析,通过“钻石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国23个省份截面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规模是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市场需求条件是影响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与食用菌生产强省相比,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在市场需求规模竞争力、资本竞争力上仍存有一定进步空间。因此,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应充分发挥自身规模优势,继续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提高市场需求;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85.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程度,旨在为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思路。[方法]文章运用DEMATEL方法对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识别,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准则层中的社会服务体系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主导因素。指标层中,原因因素以信息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融资渠道3种因素对其具有直接的影响力;结果因素以农村转移就业人数、特色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生产施肥技术等比较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绩效属于中等水平,且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性为良好,社会服务体系、经营主体技术水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效益均为中等水平。[结论]现阶段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社会服务体系贡献率相对较低,社会化和组织化水平以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依旧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短板,因此,提升以信息、金融为主的农业社会服务水平,对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不同区域的乡村因自然禀赋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呈现出异构的变化脉络和发展态势。掌握其影响因素及时空变化情况,有益于探寻因地制宜的乡村发展对策。[方法]文章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表征乡村发展水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模型解析影响县域乡村发展要素的主导因素,分析其时序变化和影响区域分布。[结果](1)陕西省乡村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该特征随时间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各要素影响力排序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靠前5个因素保持一致;(3)目前乡村发展尚未克服地形因素的阻碍,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的差异可能继续影响乡村的发展,县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为乡村发展差异的主要矛盾;(4)不同地区所受的主导要素不同。[结论]加强县区自身经济发展、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以及发挥乡村的能动作用并努力提升乡村劳动力质量水平,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陕西省各区域乡村发展限制条件有所差异,陕北地区应当注重人力资本的发展,加大教育投资或许是其发展之路;关中地区地区经济总体较好,应当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陕南地区利用其生物与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87.
[目的]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的山西农业发展进行定量研究和评价,为该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文章构建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权法确定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10—2020年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同时,对比粮食产销平衡区省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性和空间格局。[结果]2010—2020年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按照变化趋势将其分为2010—2013年的稳定不变期、2013—2016年的快速发展期以及2016—2020年的缓慢增长期3个阶段。内部5个子系统变化幅度较大,变化趋势差异大,表现为此起彼伏的发展态势。2010—2020年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区各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整体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区域差异性呈现缩小趋势,其中山西省处于较低水平。[结论]山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较慢,农业新业态发展不稳定,尚处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阶段,结合山西省整体发展水平和区位优势,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农业转型仍需要时间去深化。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评估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分布和区域关联性,为乡村人居环境的区域协同优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通过构建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加权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结合ArcGIS软件和空间关联测度模型综合分析其空间格局及区域空间相关性。[结果](1) 2010—2020年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综综合指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按照变化趋势可以分为2010—2013年缓慢发展期、2013—2018年快速增长期、2018—2020年稳定增长期3个发展阶段;各年份不同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差异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2)区域层面来看,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以陕北平均值最低为0.469,陕南和关中较接近,分别为0.542和0.534;相对于陕北和陕南,关中各区域人居环境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差异最显著;地级市中,西安市综合评价指数最高,安康市和汉中市次之,渭南市和延安市最低。(3)乡村人居环境体系各子系统在区域之间差距较大,不同区域各具优劣势。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指数存在空间聚类现象,表现为明显的高值集聚和空间自相关性,各地区子系统人居环境水平差距较大,热点和冷...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揭示全球变暖对云南省橡胶林适生区的影响,为云南橡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及支持。方法 文章以云南省橡胶林物种分布数据,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变量数据为基础,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确定对云南省橡胶林分布有显著影响的主导环境因子,分析当代气候条件下云南省橡胶林适生区的分布特征,并预测未来气候变暖对云南省橡胶林适生区分布的影响。结果 (1)对云南省橡胶林分布有显著影响的主导环境因子共5项,以12月平均最高气温(51.2%)居首,其余4项依次为5月平均降雨量(10.2%)、年降雨量(9.4%)、坡度(8.8%)、1月最低气温(8.5%)。(2)云南省橡胶林适生区集中分布于西双版纳、德宏和临沧等地区,红河、普洱和保山亦有零星分布,总适生区约占云南国土面积的5.32%,且总体上,高适生区(1.44%)居中,其外侧环绕中适生区(1.25%),再外侧环绕低适生区(2.63%)。(3)RCP4.5、RCP8.5情景下,云南省橡胶林总适生区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分别达到云南国土面积的13.96%、19.04%,高排放情景下的增幅更加明显。(4)两种排放情景下橡胶林总适生区的质心均沿西南—东北方向,向海拔和纬度更高的无量山、哀牢山方向迁移,且高排放情景下迁移距离更远。结论 气温变化对云南省橡胶林适生区分布影响显著,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橡胶林适生区面积趋于更大,且质心朝着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移动。在考虑气温作为主导因子的情况下,橡胶林的种植区可进一步向高海拔、高纬度区域扩展。  相似文献   
90.
[目的]文章旨在探讨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协同关系及其发展现状,从交通和旅游经济发展要素两个方面发现问题,并提出空间协同发展的优化措施,以期为本地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路径。[方法]文章以甘肃省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358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协同发展的意义与机理;其次从数量空间、质量空间和空间耦合协调度3个维度分析了二者的空间协同关系;最后运用ArcGIS软件从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发展要素两方面分析了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协同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1)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数量空间关联显著,质量空间关联属于优质协调水平,空间耦合协调水平表现为良好协调。(2)甘肃省14个市州乡村旅游示范村的交通可达性低于A级旅游景区。(3)甘肃省旅游经济要素点整体密度值较低,南北分布差异显著。[结论](1)加快区域内游客集散中心建设。(2)在旅游资源拟合程度较好的区域发展高等级道路。(3)在乡村旅游示范村和A级旅游景区拟合较好的区域,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