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9篇 |
免费 | 584篇 |
国内免费 | 105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45篇 |
工业经济 | 39篇 |
计划管理 | 259篇 |
经济学 | 469篇 |
综合类 | 360篇 |
运输经济 | 4篇 |
旅游经济 | 17篇 |
贸易经济 | 214篇 |
农业经济 | 983篇 |
经济概况 | 4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75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90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125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209篇 |
2013年 | 155篇 |
2012年 | 258篇 |
2011年 | 240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152篇 |
2008年 | 193篇 |
2007年 | 179篇 |
2006年 | 155篇 |
2005年 | 102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识别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驱动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方法 文章运用DEMATE方法从市场因素、农业社会化服务、生产技术、经营主体能力、绿色生产效益等五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对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驱动因子进行定性识别与评价,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结果进行定量评估。结果 (1)驱动因子中心度排序为:经营主体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绿色生产效益>生产技术>市场因素,其中指标层前十排序依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绿色生产能力、销售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新型职业农民数量、绿色生产意识、金融服务体系、产业融合水平、经营主体收入水平、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化;指标层原因度大于0的因子有13个,前三排序依次为农产品加工贮藏技术、绿色消费意愿、技术服务体系,小于0的因子有12个,后三排序依次为绿色生产意识、经营主体收入水平、生产施肥技术。(2)市场需求与农业绿色生产效益的最大隶属度为良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生产技术、经营主体能力的最大隶属度为中等。结论 当前,浙江省农业绿色当前主导因素为经营主体能力,其次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绿色生产效益,贡献率相对较低,而生产技术和市场因素则偏重于被影响的结果因素方面。因此应切实发挥好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小农户的绿色生产意识和能力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应合理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小农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2.
左海霞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6):218-228
目的 分析山西省农业经济增长、结构、竞争力优势度和区域农业资源配置现状及合理性,为乡村振兴产业动力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以全国为参照,运用比较优势指数和Esteban-Marquillas偏离份额法拓展模型,综合探析山西省农业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现状。结果 (1) 2000—2019年山西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整体保持增长趋势,农林牧渔业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与全国同产业比值稳定在1.225%。(2)结构比例演变相对稳定,以种植业为主,牧业为辅,渔业林业比重低;结构调整以种植业略下降,林业略提升为主要特征。农作物以谷物、豆类、薯类具有比较优势,尤以谷子、胡麻籽、高粱、绿豆、红小豆比较优势明显,明显高于全国水平。(3)偏离效应分析显示:种植业规模增长明显,但结构、竞争力、资源配置均处于劣势;林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合理,但规模小,不具竞争力;牧业发展规模、竞争力、资源配置优势均较好,但结构尚不合理;渔业产业规模小,增长优势不明显,结构发展程度低,竞争力差。(4)动态变化中份额分量演变高度一致,种植业和牧业呈现明显的正负交替和此消彼长态势。农业经济增长优势整体表现为由南向北依次减弱的趋势,各地区结构偏离效应均为负,份额和结构分量区域间差异较小;竞争和配置分量偏离效应空间分布复杂,差异较大。结论 与全国相比,研究期内山西农业经济增长趋势不明显,竞争力低于全国水平。其中种植业和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林业结构和资源基础好,但发展较晚,亟待提高竞争力;渔业规模小,发展程度尚低。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性较差,可通过优化结构和分工,提高区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93.
[目的]为全面了解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探讨农业面源污染强度及分布特征。[方法]文章运用清单分析法、等标污染负荷法计算并分析了2016年山西省及其11个行政区COD、总氮、总磷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并根据畜禽养殖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以及农村生活排水4个账户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 2016年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COD排放量为80.73万t,总氮排放量为9.21万t,总磷排放量为1.02万t。(2)总氮等标污染负荷最大的为460.42亿m~3,其次为总磷,COD等标污染负荷最小,3种污染物总等标污染负荷为918.51亿m~3。(3) 4个账户中,农村生活账户的等标污染负荷比最大,为52.13%;其次为畜禽养殖账户和种植业账户,水产养殖账户最小为0.12%。(4)山西省11个行政区等标污染负荷比由大到小依次为运城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长治市大同市忻州市晋城市朔州市太原市阳泉市。(5)通过对2016年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污染负荷的系统聚类分析,将11个行政区划分为重度污染型(临汾市、吕梁市、晋中市、运城市),中度污染型(长治市、忻州市、大同市、晋城市、朔州市)和轻度污染型(太原市、阳泉市) 3个类型。[结论]2016年山西省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其中COD排放量最大。污染物主要来自畜牧养殖账户和农村生活账户。运城市污染状况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对其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促进云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文章运用耦合度与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并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效益进行测算,从空间分析两者发展的差异。[结果]在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中,只有昆明市处于高水平,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只有玉溪市和曲靖市,其余13个市(州)则处于较低水平以下,在生态环境效益空间分布中,只有迪庆处于高水平,处于较高和中等水平的有怒江和丽江,其余13市(州)则处于较低水平以下。[结论]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其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从中部向周边递减的特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各市(州)间的合作交流,是缩小地区间差异,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关键环节;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有着较高要求,云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还未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是其协调程度在不断提升;减少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资源分配不均及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提升云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
[目的]文章通过意愿需求和制度供给两个层面分析湖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的代际差异,为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文章基于湖南省6 091名农村流动人口样本,选取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余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流动特征为控制变量,构建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与代际差异,通过城市和年龄的固定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相比于\"务工经商\"的流动群体,拥有\"较稳定的职业\"\"较高的收入\"和\"已建立健康档案\"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在城市落户定居;现有市民化政策更加倾向于男性,但女性的落户意愿反而更强;\"受教育程度越高,落户可能性越大\"仅限于第一代农民工;有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需求的农民工更愿意留在城市。[结论]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关注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健康教育宣传能够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96.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创业成为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和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研究影响政府对农民创业类型支持方式的核心因素有助于给予农民创业者在选择创业类型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文章利用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四川省8市34县(区) 2 778份农民创业者调查数据,根据三产类型将创业类型分为3类,构建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计量经济模型探索影响政府对农民创业类型支持方式的核心因素。[结果]农民创业类型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相对较少。其中,以第一产业\"种植业\"\"养殖业\"为创业类型的农户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5.85%和34.99%,而以第三产业\"互联网电商\"\"创意、文化、教育类\"为创业类型的农户分别仅占样本总量的5.18%和4.54%。[结论]政府对于在第一产业领域内的农民创业类型更倾向于培训支持和政策支持,对于第二和第三产业领域内的农民创业类型更倾向于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长期供需不平衡的背景下,探究河北省农业用水真实消耗情况及其驱动因素,对水资源安全、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作物需水量和作物实际用水量测度河北省农业生产蓝水足迹及绿水足迹,利用LMDI模型解析河北省农业用水变化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结果 结果显示,2002—2018年河北省农业水足迹数量呈波动下降趋势,技术效应、种植规模效应和节水效应对河北省农业水足迹变化呈增量效应,其中技术效应对水足迹数量变化的正向驱动贡献值最大,这说明农业技术应用、规模效应带动和节水成效保障加快河北省农业节约用水进程;管理效应和种植结构效应对河北省农业水足迹数量变化呈减量效应,这说明水利化程度、农业种植结构给河北省农业节水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结论 河北省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应重点强化农业节水技术、节水管理和结构调整。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水肥一体化建设;加大节水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设施维护保持能力;优化各地区种植结构,持续推进“一季休耕,一季雨养”的种植模式,提升水资源和种植结构的匹配度,从而减轻河北省水资源短缺压力。 相似文献
98.
目的 基于生态安全视角,通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与地方土地财政的定量关系,解决耕地生态保护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地方政府耕地生态保护行为激励模式。方法 文章利用耕地投入—产出的能值理论,从“压力—状态—响应”方面选取17个指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评价2017年湖北省103个县(市、区)的耕地生态状况,构建计量模型揭示耕地生态安全与地区土地财政之间的关系,划分生态补偿区域并建立耕地生态转移支付模型。结果 湖北省耕地利用能值结构偏不合理,农业机械、农药和化肥等投入量较大,耕地的产出—投入比偏低;湖北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水平偏低,大部分粮棉油基地多属于耕地安全临界区及安全敏感区,且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显著,生态安全值最低地区为江汉区(0.301 1),最高为利川市(0.663 4);通过新增建设用地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可得,耕地生态综合评分值每增长1个单位,新增建设用地对应减少2.809 hm2,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减少283.203万元。计算得耕地生态支付区达46个,其中江汉区支付额最高(15 859.368万元),受偿区共22个,其中恩施市受偿额最高(7 645.695万元),各县(市、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占其当年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在0.120%~3.861%,具有可操作性。结论 为实现耕地高效持续利用、建立地区政府耕地生态保护激励机制、创新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99.
[目的]区域农业生产格局通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变动实现调整,将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域,以期对其粮食供需关系和供需关系变动下农业生产新变化进行细致描述。[方法]文章基于县域尺度,以重心模型刻画近10年山东省粮食供需背景,综合利用粮食生产空间转移系数、区位熵、结构变动指数等方法,分别从产量和结构探讨农业生产在粮食供需背景之下的格局演变。[结果](1)2008—2017年山东省缺粮区数量增长,粮食供需重心明显西移,西部须面对来自自身粮食需求和东部缺粮量同时上涨的双重压力。(2)山东省粮食生产转出区数量先减后增,粮食生产转入区数量先增后减,粮食生产与供需变动存在空间一致性,粮食生产转入区进一步向西集中。(3)供需变动下山东省农业种植结构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而非粮作物集中趋势增强。(4)山东省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指数高值区可分为粮食生产提升型和城市规模扩张型两类。前者为缓解粮食供需压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显著上升;后者呈现以市区为中心的接触扩散格局,但也通过保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供需,并未出现粮食作物大规模转变为非粮作物。[结论]在粮食供需背景下,山东省应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以求适应供需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0.
[目的]通过对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前后吉林省玉米种植相关数据的分析,初步了解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而探索吉林省农户在价补分离政策实施的第3年其玉米种植行为所受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文章以吉林省玉米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宏观与微观数据,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玉米种植行为与政策之间的关系。[结果]价补分离政策改变吉林省农户的玉米种植行为。因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导致的玉米价格下跌造成单位面积收益降低时,农户会寻求其他单位面积收益更高的作物,进而调整种植行为。[结论]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发放对农户玉米种植行为调整具有引导作用。玉米优势产区与非优势产区的农户对价补分离政策不同的种植行为响应验证价补分离政策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调减玉米非优势产区玉米种植的作用。同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农户理解不到位及滞后性问题,因此从完善价补分离政策并提高农户对政策的认知程度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更好地实现在调整玉米种植结构的同时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