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篇
财政金融   8篇
工业经济   7篇
计划管理   68篇
经济学   180篇
综合类   51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19篇
贸易经济   13篇
农业经济   219篇
经济概况   7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湄公河流域洪旱灾害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海洋气候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湄公河流域洪旱灾害频发。澜湄合作及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是我国发展周边外交的重要内容。搜集整理近几十年来湄公河流域洪旱灾害事件资料,分析了流域洪旱灾害损失情况、成因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洪旱灾害是湄公河流域的主要灾害形式,流域4国洪水发生次数占总自然灾害次数的50%左右;洪旱灾害对流域各国的人口、交通、农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均比较显著;气候变化是引起湄公河流域洪旱灾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s common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is sector relies on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s about farmers’ possible responses to weather variability, including changes in crop choice, input combinations and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Many previous analyses rely on the implicit (and restrictive) assumption that farmers operate under a fixed technology set across different states of nature. This assumption, represented through stochastic production or profit functions, is commonly made but seldom tested and may understate farmers’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f state‐contingent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are, in reality, more flexible. The potential for farmers to adapt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in response to unforeseen events is at the core of the state‐contingent approach. Advanced in Chambers and Quiggin (2000), the theory contends that producers can manage uncertainty through the allocation of productive inputs to different states of nature. In this article, we test the assumption that farmers’ observed behaviour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tate‐contingent production theory using farm‐level data from Australia. More precisely, we estimate the milk production technology for a sample of irrigated dairy farms from the southern Murray–Darling Basin over the period from 2006–2007 to 2009–2010.  相似文献   
43.
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基于GIS模型的蓄滞洪区空间数据库,对蓄滞洪区内的基础地理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并对空间数据进行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等操作;运用RS技术对蓄滞洪区内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变化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建立蓄滞洪区发展指标体系;探求蓄滞洪区的和谐发展模式,为蓄滞洪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皖江城市带经济差异与其自然地理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1~2006年的城市经济统计资料的对比,得出皖江城市带的流域经济特征:一是区段性,皖江段处在长江流域经济的低谷,巢湖"大湖经济"不突出;二是差异性,皖江城市带内部发展不平衡,存在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具有流域空间分异特征;从自然地理要素角度来看,断裂、地形地貌差异、洪灾差异、冲洪积平原面积差异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现代交通布局和航运的影响等是造成皖江城市带经济差异性的自然原因.  相似文献   
45.
鄱阳湖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地区农村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条件欠发达。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农村经济、人口转移及农村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高效利用农用地;发展包括生态农业及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第三产业,以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农村人口;开源节流,开发多种能源;建立农村卫生饮水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  相似文献   
46.
淮河流域行蓄洪区作为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淮河沿岸大堤的洪水压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行蓄洪区的运用会造成行蓄洪区内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及环境污染等多种风险。行蓄洪区运用的风险是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易损性及御灾环境的脆弱性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从4个方面分析淮河流域行蓄洪区运用的风险因素,提出淮河蓄洪区运用的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47.
分析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基础和水电开发现状,对该流域跨境水电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根据多层次治理理论和协同理论,构建黑龙江流域跨境水电开发多层次主体协同合作机制框架。从战略层面、管理层面、操作层面和环境层面分别提出合作机制,以形成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使跨境水电开发的主权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不同层面之间都能紧密结合。为有效打开中俄黑龙江流域跨境水电开发合作局面提供路径,以期对国际跨境水电开发的合作机制有所完善。  相似文献   
48.
针对黄河流域跨边界水污染冲突问题,采用冲突分析法,构建由政府、中下游地区和上游地区作为局中人的冲突分析模型。结合预见性和合理性特性对冲突分析模型进行冲突均衡分析,得出冲突分析模型的均衡点,再通过平衡状态分析得到各局中人优先选取各个可行局势的概率,两者结合,选取最优解。结果表明,政府采取补偿政策和惩罚政策,中下游地区负担部分费用,上游地区采用完全消减污染物的策略是冲突分析模型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49.
产业集群网络具有动态演进性,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可以认为是集群网络结构的优化过程。本文以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萌芽、起步、发展和基本成熟四个阶段中网络结构的演化过程,发现政府政策推动作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及研发支撑与创新导向在集群网络的构建和结构完善过程中起到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邢华  赵景华 《改革》2012,(3):37-42
在水利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上,既要强调水利的保障作用,还要发挥水资源的约束作用。从水利可持续发展和水利对区域发展的保障能力两个方面,对松辽流域的水利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后发现,松辽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总体不高,现状值与规划值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应进一步加大水利投入,强化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水资源调配和高效利用体系建设以及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增强水资源对区域发展的约束性;提高协调管理水平,统筹满足不同类型和多主体的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