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02篇
  免费   593篇
  国内免费   212篇
财政金融   699篇
工业经济   852篇
计划管理   4778篇
经济学   2178篇
综合类   1565篇
运输经济   159篇
旅游经济   132篇
贸易经济   2665篇
农业经济   2229篇
经济概况   1749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326篇
  2022年   322篇
  2021年   470篇
  2020年   541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296篇
  2017年   417篇
  2016年   491篇
  2015年   507篇
  2014年   1108篇
  2013年   1136篇
  2012年   1323篇
  2011年   1601篇
  2010年   1179篇
  2009年   1082篇
  2008年   1439篇
  2007年   1165篇
  2006年   943篇
  2005年   763篇
  2004年   514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应用关联系数标准差方法改进引力模型,选取5个维度的指标,对福建省林产品物流节点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林产品物流节点、林产品产量、物流从业人员的影响权重较大,林产品物流节点结构呈现"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特点,福州、泉州、三明是福建省林产品物流辐射全省的3个轴心节点。针对福建省林产品物流节点质量的特点,应该加强林产品核心枢纽建设、建立东西物流通道等,以便提升福建省林产品物流节点质量。  相似文献   
982.
研究目的:剖析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关系,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先后历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所有、家庭经营"、改革开放前期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到改革开放后期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再到现阶段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和多元经营"4个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既遵循人口与土地关系、生存与发展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大逻辑,又遵循着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逻辑"、农业经营制度的"生产逻辑"等小逻辑。研究结论:为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革,需加强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制度联动改革的制度设计,发挥要素、组织和制度的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983.
河南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为河南的经济发展作为了重要贡献。对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是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构建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专家评分法,对各项评价指标打分,并计算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结合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得出目前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分为72.45,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并对当前河南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农业生态旅游意识淡薄、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缺少政府资金扶持和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论]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提高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发特色原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加强专业培训,打造专业队伍等对策。  相似文献   
984.
[目的]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中三角地区湖北、湖南和江西3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及其各产业差异性和相对优势及其竞争力。[方法]在宏观层面运用了传统的基尼系数分析3个省份历史发展上的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判断3个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存在虹吸效应;从中观层面运用区位熵指数分析法分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从农畜林渔等方面判断各区域产业专业化水平程度;从微观层面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分离出3个地区的各部门产业的优势及其竞争力。[结果]区域内的经济差异变化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基尼系数不断扩大;湖北的种植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湖南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江西的林业、渔业都较中三角地区对应的子产业的区位熵指数高;江西木材和竹加工业和烟草业具有较大的产业竞争优势,湖北的茶叶、水产和瓜果疏菜产业优势明显,湖南地区农业产业综合优势主要在于烟草、水果、肉类以及木材和竹类加工业。[结论]通过比较地区农业产业竞争优势,提出发展地区产业特色,合理布局全域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收益,稳固对结构优化的资金支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5.
[目的]分析新疆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效用,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达到促进区域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方法]文章以新疆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为例,分析其资源特征、资源保护及开发现状;采用AHP分析法分析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效用,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需求,提出优化其农业遗产资源保护及开发的规划、模式及策略。[结果]坎儿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中主体旅游资源坎儿井工程(B_1)、辅助旅游资源农业文化资源(B_2)、客源与市场特征(B_3)和外部因素特征(B_4)的权重分别是0.43、0.22、0.10和0.06。[结论]在比较其生态价值、环保价值、旅游价值的基础上,发现在稳固生态价值与环保价值的同时,挖掘新疆坎儿井的旅游价值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最佳途径;主体旅游资源坎儿井工程和辅助旅游资源农业文化资源为坎儿井农业遗产资源旅游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而客源与市场特征和外部因素特征权重最低,说明这两个因素是导致旅游效益权重低的主要原因;农业遗产资源旅游的保护和开发两者互惠共赢,但必须建立在重视农业遗产资源的保护及其宣传保护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86.
清徐县优势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展优势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两者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同时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法了解清徐县优势农业葡萄及葡萄文化旅游业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及研究成果,结合实证分析法通过协调发展度函数构建模型对清徐优势农业协调旅游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清徐县优势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评价指数从2004年的0.118 6上升到2016年的0.985 8,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协调度13年间,2004~2008年介于0.221 5~0.490 5之间,处于失调发展阶段,2009年为过渡阶段,协调度为0.524 3,2010~2015年协调度介于0.626 7~0.685 8之间,处于初级协调发展水平,2016年协调度为0.701 7,发展到中级协调发展水平。优势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收入的增加。[结论]推动优势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清徐县需加大散户经营管理力度,切实有效地解决散户存在的实际问题,夯实优势农业的基础,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87.
[目的]通过对全国丘陵山区县(市)与农机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因素进行调研所获取的238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影响我国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的因素及其贡献,进而对我国丘陵山区进行区域划分。[方法]运用线性回归法对影响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极显著影响,耕地禀赋条件、务工工资、耕地规模、农机合作社数量和农机推广人员数量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对我国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的因素有国内生产总值、务工工资、耕地规模、农机合作社数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有耕地禀赋条件、农业劳动力数量、农机推广人员数量和农机化水平。[结论]我国可丘陵山区划分为中西、东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3大类地区。  相似文献   
988.
[目的]开展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研究,为辽宁省西北地区农业防旱抗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ISDR)对农业干旱危险性的定义,分析了构成研究区作物干旱危险性的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标和模型。以2009年为例,通过利用降雨、土壤、农业生产类型及地形等数据计算了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数,利用自然间断点法分级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数,并借助GIS技术,绘制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等级区划图。[结果] 2009年作物生长期间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由高到低排列为:朝阳市葫芦岛市锦州市阜新市铁岭市沈阳市。[结论]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等级区的划分,能够帮助政府管理部门为面临干旱威胁不同的区域建立适当的防灾方法和有效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989.
[目的]从定量方面对江苏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农业产业升级贡献结果进行研究,以准确把握江苏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方法]构建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6年江苏省10年的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计算各年度每个指标权重以及各准则层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综合得分值。[结果](1) 2007—2016年江苏省农业产业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2) 2012和2014年江苏省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农业产业升级增长最快,2016年出现大幅下跌,导致该下跌的原因是同时期农业集约型效益的大幅下降;(3)集约型升级和高效型升级对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升级带动作用最大;结构合理型升级发展滞后。[结论]江苏省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农业产业升级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加速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江苏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90.
[目的]农业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评估湖北省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为今后统筹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9—2015年湖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容量及生态赤字,分析了该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组分变化和各项农业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开发状况,对资源开发总体形势展开了评价。[结果] 2009—2013年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逐年递增,2014和2015年明显降低,但人均生态足迹远高于人均生态容量。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草地构成了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的主体,且开发强度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小麦、稻谷、蔬菜以及各类畜产品和水产品,部分能源资源的开发强度增强。[结论]湖北省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已超过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态,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面临较大压力。全省需要从改变消费和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合理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发展高效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等方面入手,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效率,降低人均生态足迹,维持生态容量。保证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