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1篇
财政金融   24篇
工业经济   31篇
计划管理   117篇
经济学   169篇
综合类   104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20篇
贸易经济   77篇
农业经济   382篇
经济概况   1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可行性之法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研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可行性,为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出构想与建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国家垄断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弊大于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入市则利大于弊。研究结论:应当实行国家严格控制下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制度。  相似文献   
42.
南方集体林经营方案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的研究现状,对南方集体林经营方案的内涵、方案的编制、方案的实施及执行效益评估、方案的相关制度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森林经营实践,急需将南方集体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与实施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将与之有关的各项因素都纳入,开展综合性、系统性的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43.
[目的]生物质能源具有污染少、可再生等特点,合理地对其开发利用是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一种探索。通过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资源量的计算,明确了生物质能源的可利用潜力及变化趋势,以期为其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利用自下而上估算法,以林木生物质的资源量和农作物秸秆的产量为原始数据,对2005—2015年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可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1)研究期间,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木生物质资源可利用潜力小幅下降,农作物秸秆资源可利用潜力稳步上升。(2)林木生物质资源中,商品林采伐剩余物可利用潜力骤降,森林抚育剩余物可利用潜力增加;农作物秸秆资源中,粮食作物秸秆可利用潜力逐年上升。(3)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可利用潜力随着国家"天保工程"和"重点国有林区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而发生变化。[结论]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丰富,可利用潜力较大,其中农作物秸秆资源可利用潜力增速较快。  相似文献   
44.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量研究表明,尽管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采取诸多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或明或暗的流转仍然大量发生.从流转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分析入手,论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客观必然性,为国家逐步放开限制和规范流转提供理论参考.通过重点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利益博弈模型,求解表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转出者、转入者和地方政府三方重复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因为无论何种条件下,流转都将有助干增加流转各方的预期收益.面对流转的大势,变堵为疏,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和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避免土地收益流失和市场混乱等问题,是未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5.
辽宁东部水源涵养林计量指标体系及其效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阳 《林业经济问题》2008,28(2):156-161
对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产生的各种效益进行计量评价研究,制定了水源涵养林计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级结构、16项指标、49项因子;依各功能因子的重要性并经测算,对各项指标赋予权重和排序,森林的蓄水、减少径流、改善水质功能的权重值较高;采用条件价值法,估算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的各种功能价值,森林的林副产品和木材收益的功能价值较高。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按整体处在一般经营状态下计算,年均创造功能价值约为30.2亿元。  相似文献   
46.
对福建省集体林产权体制改革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指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有效成果以及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完成"林改"的基础工作后,应处理稳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7.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土地权属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增减挂钩政策中土地权属调整面临的困境,探讨权属调整途径,立足于保障集体和农民合法权益,提出创新和完善增减挂钩政策的建议。研究方法:政策分析法。研究结果: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调整面临缺乏法律依据、空间约束性强、集中居住区土地性质模糊等困境;集体土地使用权权属调整面临实践与法律脱节、集中居住区土地及房屋产权界定困难等困境。研究结论:在法律层面为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正名并保障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以及建立新型集体经营制度;实践中土地所有权向村集体集中并依法流转、农地使用权以"确权确股不确地"方式交由集体经营、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规模。  相似文献   
48.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文章以北京大兴区为例,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中的实施主体、收益分配等5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49.
[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地矛盾日渐尖锐,耕地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基于以上背景,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的落实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还关系到农民、农业、农村的稳定与繁荣。[方法]因此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从正、负面相关机制对其流转有关的动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具体运用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简要阐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形式、相关政策等流转现状,详细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动因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流转过程中涉及相关主体的利益问题。[结果]得出只有充分了解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其中不仅包括政策的刺激、周边环境的影响、经济利益的诱导等正面促进因素,还包括产权的不清晰和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阻碍因素。[结论]并从各个主体的利益出发,保障他们的相关权益,达到主体间利益的均衡才能促使流转有序顺利地进行,最后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0.
A model of concessional bargaining among farmers explains the success (or lack thereof) of cooperative institutions in rural farm settings in the developing regions. Concessional bargaining in day‐to‐day interactions generates goodwill, which helps smoothen future dealings amongst farmers as well as with outside agents. In particular, we model the existence of goodwill amongst farmers as enhancing their ability to collectively bargain with an outside dealer that buys their farm produce. Results suggest that when dealing with each other, farmers offer higher concessions when the risk of loss or reversal in bargaining power is high; however, the level of concession i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degree of reciprocity and parameters that affect bargaining surplus. Findings provide further insights over the success of cooperative institutions in rural farm settings where inter‐farmer goodwill dynamics determines the cooperative's bargaining outcomes. Specifically, when farmers generously reciprocate each other's goodwill gestures, it leads to better outcomes through increasing their cooperative reservation price. In contrast, when the degree of reciprocity is lower, or when the risk of bargaining power switching is higher, farmers extract more surplus from other farmers, and this also lowers the cooperative's bargaining outcomes and makes the cooperative arrangement unviable in the long te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