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3篇 |
工业经济 | 10篇 |
计划管理 | 42篇 |
经济学 | 13篇 |
综合类 | 7篇 |
运输经济 | 2篇 |
贸易经济 | 8篇 |
农业经济 | 38篇 |
经济概况 | 1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基于1960—2015年的云南省31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等数据,研究极端气候指数的时空变化,为降低云南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制定应对气候风险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际气候诊断与指数小组(ETCDD-M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标,运用线性趋势法和克里金插值法等对其进行分析。[结果]7个气温指数中,夏季日数、冷昼日数和寒潮持续指数呈下降趋势,霜冻日数、月极端最高气温、月极端最低气温和暖夜日数呈上升的趋势。空间变异分析显示夏季日数、月极端最高气温和月极端最低气温由南向北递减,暖夜日数、冷昼日数和寒潮持续指数表现为东高西低。7个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中,霜冻日数和冷昼日数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月极端最高气温的趋势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6个降水指数中,日最大降水量、连续干旱日数和极强降水量呈上升的趋势,大雨日数、连续湿日数和年总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日最大降水量和大雨日数由南向北递减,连续湿日数和年总降水量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连续干旱日数高值中心主要位于云南的中部和东部,极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德宏州和保山市。云南省的极端强降水由西南向东北递减。6个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海拔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这些极端气候变化特征表明云南省有变干和变暖的趋势,农业生产应采取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92.
1959—2016年华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我国华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极端降水指数的影响因子,及其与年总降水量、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关系,并预测未来研究区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趋势,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选用1959—2016年华南地区72个资料序列较长的地面气象站点逐日降水实测数据,计算11种极端降水指数并对其进行气候倾向率分析、空间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小波分析及R/S预测分析。结果 (1)从时间尺度上来看,1959年以来,研究区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增加趋势,降水强度指数SDII变化倾向率为0.34 mm/d/10a;极端降水量指数(PRCPTOT、RX1day、RX5day、R95p、R99p)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9.96 mm/10a、2.06 mm/10a、3.22 mm/10a、17.46 mm/10a和7.23 mm/10a;极端降水日数指数(R10、R20、R50、CDD、CWD)中除持续湿润日数CWD呈减少趋势以外,其他指数也呈现微弱增加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1 d/10a、0.48 d/10a、0.19 d/10a、0.09 d/10a和-0.11 d/10a。从空间尺度上来看,研究区极端降水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2)基于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0.01 %,反映了极端降水量指数和降水强度指数对极端降水事件影响较大;相关分析也表明极端降水指数与年总降水量的相关性很好,R95p和R99p对年总降水量的贡献呈增加趋势。北大西洋涛动(NAO)对极端降水事件具有明显的影响,南海副高强度指数(SCSSHII)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WPSHII)对研究区极端降水事件贡献明显。大气环流的变化是极端降水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3)基于R/S分析方法表明PRCPTOT、R10、R20、R50和CDD等指数表现为强反持续性,未来将呈现减少趋势;R95p呈随机变化,未来变化趋势不明确;SDII、RX1day、RX5day、R99p和CWD等指数表现为弱持续性,即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华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总体呈增加趋势,空间差异显著,大尺度大气环流对华南地区极端降水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3.
辽宁省植被NDVI对气候因子的滞后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植被对气候因子的滞后响应,为区域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文章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利用1998—2013年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研究区植被NDVI生长变化特点,对植被NDVI与降水、NDVI与温度的滞后关系进行研究,并将另一自变量的影响作为常量,揭示植被生长季不同时间尺度NDVI对降水、温度的滞后天数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并与传统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5月、6月、7月、8月、9月植被NDVI对降水的滞后天数分别为70d、10d、40d、70d、20d,其中6月和9月植被对降水的响应相较其他时段更为敏感;5月、6月、8月植被NDVI分别与同期、累积10d和同期温度的偏相关关系最大;5月、6月、7月降水对植被的影响均大于温度,8月和9月植被受降水和温度的共同影响;生长季植被对降水的滞后天数在辽宁省西部和东南部等地区较长,对温度的滞后天数在辽宁省北部地区较长。结论 偏相关分析比相关分析更能准确地表达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
目的 “二十四节气”长期以来对晋南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探究其气候变化特征对农业适应性耕作和种植结构调整存在潜在影响。方法 文章选取1961—2020年尧都区、翼城县、侯马市3个气象代表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Mann-Kendall分析、F检验等方法,对二十四节气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1)研究区二十四节气的气温、降水均呈准正态单峰型分布,大暑气温最高,小寒气温最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至至秋分节气之间。(2)二十四节气的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和春季型节气升温趋势极显著,秋季型节气升温趋势显著,夏季型节气升温趋势不明显;最低气温升温趋势极显著,有21个节气升温趋势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最高气温升温趋势不明显。雨水是一年中升温最大的节气,平均气温变化率为0.729℃/10年(P<0.001)。(3)多年来研究区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谷雨和夏至两个节气降水减少趋势显著(P<0.05)。(4)反映降水的7个节气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温趋势,升温突变时间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末。反映物候的4个节气中,惊蛰和清明升温趋势极显著,5年平均气温滑动曲线变化为两峰两脊型,2000年以前为相对偏冷期,2000年以后为相对偏暖期;小满和芒种节气升温趋势较弱,20世纪80—90年代有明显谷值区,2000年以后气温明显升高。结论 春初、秋末节气气温显著升高,作物生长季延长,研究成果对适应气候变化,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适时调整农事活动和种植结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
一次性能源的日益紧张和能源多元化战略的逐步推进,使得生物质能源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系统仿真分析表明,在发展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以玉米等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对社会各阶层的恩格尔系数几乎没有影响,规模有所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对低收入阶层的恩格尔系数的影响开始加大,但当规模扩大到规划的目标1000万t时,其分层效应开始显现,对高收入居民来说,即使扩大到1000万t,食物价格上涨而引起的恩格尔系数变化不大,但对低收入居民来说,这种影响是非常大,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96.
将传统工艺流程发酵、沉淀、捏洗、水解、划分、调粉、烘干改为发酵、膜分离、调粉、烘干,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乙醇使用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生产周期.新工艺采用不同规格的搪瓷膜分离相对分子量较大的右旋糖酐聚合物和非聚合物,实现了右旋糖酐按不同分子量分布进行分级,采用这种方式生产的右旋糖酐完全达到药典要求,比采用传统工艺减少使用70%~80%的酒精,且易于回收副产品——果糖,果糖可用于发酵生产乙醇,防止产生高营养的废水. 相似文献
97.
乙醇汽油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石油供应越来越紧张,以及汽车尾气排放污染越来越严重,乙醇汽油已经成为今后可再生资源的发展重点。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也已经开始试用乙醇汽油,但是乙醇汽油毕竟是新生事物,它对汽车发动机的性能到底存在哪些影响,我们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本文通过一系列实验,对乙醇汽油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8.
文章介绍了SO3烟气调质的原理及工艺流程,认为SO3烟气调质是提高除尘效率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在减少烟尘排放项目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9.
文章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深井井点降水消除承压水水头压力是有效及安全的,以及通过分区施工降低了风险并节约了成本。 相似文献
100.
混凝沉淀工艺处理陶瓷生产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混凝沉淀工艺处理陶瓷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取得良好效果,生产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水SS为4 3264 m g/L,COD为1874 m g/L时,出水SS为383 m g/L,COD为710 m g/L,去除率分别为991% 和621%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