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82篇
  免费   1026篇
  国内免费   364篇
财政金融   1608篇
工业经济   1353篇
计划管理   5515篇
经济学   3187篇
综合类   2076篇
运输经济   206篇
旅游经济   519篇
贸易经济   2755篇
农业经济   1763篇
经济概况   1990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437篇
  2022年   462篇
  2021年   713篇
  2020年   741篇
  2019年   575篇
  2018年   494篇
  2017年   669篇
  2016年   598篇
  2015年   743篇
  2014年   1461篇
  2013年   2038篇
  2012年   1651篇
  2011年   1860篇
  2010年   1407篇
  2009年   1085篇
  2008年   1303篇
  2007年   1238篇
  2006年   977篇
  2005年   752篇
  2004年   494篇
  2003年   342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乡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如何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降低城乡用地矛盾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以山东省为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角度选取16个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多因素线性加权法对山东省2000~2013年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山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2006年以来趋势更加明显;(2)从各效益增长幅度和对综合效益的贡献率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3)综合效益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经济效益的提升,且经济效益贡献率与生态效益贡献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山东省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2.
研究目的:基于国家行业规程对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因子及土地定级技术路线进行再认识,并提出一种兼顾城市规划影响的城镇土地定级技术途径。研究方法: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地价潜力模型,揭示城市规划对土地质量的综合影响,基于模型测算结果提炼成城市规划因素因子,纳入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因子体系后参与多因素综合评价确定土地级别。研究结果:城市规划通过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综合部署各项城市建设对土地价值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兼顾城市规划因素的土地定级技术路线不仅能克服传统土地定级的局限,而且对现有国家规程的技术框架进行了扩展。研究结论:武汉市商业用地定级的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技术路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3.
中国玉米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其自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系统考证玉米草谷比,科学估算与评价我国玉米秸秆产量及其各种利用途径的自然适宜性,明确玉米秸秆资源开发潜力,促进秸秆资源充分高效利用。利用文献考证法,从大量研究文献中筛选41篇研究论文中的326个玉米草谷比有效样本数据,系统考证玉米草谷比;采用秸秆资源自然适宜性分级法,就玉米秸秆资源在"五料化"利用方面的自然适宜性进行评价。将用于包括新型能源化利用在内的各种用途的玉米秸秆资源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等级别。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玉米草谷比为1.10;2013年中国玉米秸秆产量高达2.403 368亿t,位居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之首,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与黄淮海地区;玉米秸秆适宜用于沼气生产,较适宜于新型能源化利用,即"三化一电";燃用级别为一般适宜级别;在饲料用途方面,玉米茎秆较适宜直接饲喂、适宜加工饲喂,玉米叶梢适宜直接饲喂与加工饲喂;在肥料用途方面,玉米秸秆属于3级有机肥级别;玉米秸秆是目前食用菌生产中较好的原料;玉米秸秆可用于工业加工原料,目前我国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进行板材、纸浆生产的工业化开发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玉米秸秆资源具有多宜性,玉米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应注意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利用结构,将其转化为各种优质的原料资源。  相似文献   
994.
农地城市流转是土地资源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中重新配置的必然过程。为探明异质化日益明显的农民群体的福利水平在此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差异性变动,采用湖北省武汉市所辖6个远城区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方法对纯农业生产者、半工半农者和经商兼农者等3种分化类型农民在农地城市流转前后的福利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整体福利水平在农地城市流转后略有上升;3种分化类型农民的福利水平均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存在差异,改善幅度由大至小依次为经商兼农类农民、半工半农类农民和纯农业生产类农民;提升纯农业生产者和半工半农者这两个分化类型的福利水平是改善农民整体福利状况的关键;此外,影响这两类群体福利水平的因素集中在家庭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心理感受以及环境条件4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5.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休闲农业将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文章采用赋值分析法对休闲农业资源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类,并采用定性及定量标准对休闲农业资源进行系统评价。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休闲农业资源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影响因素有:农业资源种类、空气质量、文化底蕴等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对农业资源影响较大的有住宿条件、购物条件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等客观因素。同时,该文还提出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具体措施,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并最终促进我国休闲农业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6.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导国土空间开发的宏观和战略性规划。随着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实施评价研究亟待展开。以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对象设计了总体框架,探讨了结果—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规划实施评价指标设计思路,分别从规划目标实现程度、分区功能落实情况、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和规划社会影响评价4个方面,选择31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确定了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标准化、评价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7.
四川秦巴山区矿产资源种类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矿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在分析了研究区矿产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川秦巴山区油气开发和固体矿产开发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结合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例研究,提出了四川秦巴山区矿产资源的绿色循环开发策略与建议:完整的矿山环境法规是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的根本保障;完善的规划和严格的环境评价是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第一要务;推进矿山相关科学技术创新是提高矿产开发利用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唯一途径,最终使得四川秦巴山区矿业在促进经济腾飞的同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8.
四川秦巴山区是我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在国家扶贫攻坚政策背景下,对四川秦巴山区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归纳国内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四川秦巴山区人居环境评价的原则、指标以及评价方法。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从居住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大方面提出了26个单项指标,在区县层面对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和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对比评价,得出四川秦巴山区人居环境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居住建设和社会经济因素得分较低,生态环境因素得分较高。评价结论可以为四川秦巴山区后续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贫困地区人居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乡村旅游是我国当前旅游发展的热点之一,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是合理开发、科学规划乡村旅游的基础。根据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构建了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包括8个主类,18个亚类,41个基本类型。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四季赏花资源丰富,千湖之省水乡风光典型,乡村文化深远且地域差异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与标准,并对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结构、等级、地域分布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000.
作为中国的生态屏障,山区的绿色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对我国山区绿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阐明绿色对于山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结合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从文献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提取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热点分析,聚类分析和时序分析,探索出山区绿色发展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结合山区绿色发展的实际背景,根据可视化分析结果,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绿色产业发展,明确绿色发展思路,加强欠发达山区研究,加大基建资金投入等措施,为中国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