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44篇 |
免费 | 27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80篇 |
工业经济 | 87篇 |
计划管理 | 424篇 |
经济学 | 562篇 |
综合类 | 248篇 |
运输经济 | 48篇 |
旅游经济 | 67篇 |
贸易经济 | 225篇 |
农业经济 | 2046篇 |
经济概况 | 2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77篇 |
2022年 | 76篇 |
2021年 | 93篇 |
2020年 | 229篇 |
2019年 | 102篇 |
2018年 | 122篇 |
2017年 | 197篇 |
2016年 | 183篇 |
2015年 | 131篇 |
2014年 | 226篇 |
2013年 | 289篇 |
2012年 | 251篇 |
2011年 | 319篇 |
2010年 | 256篇 |
2009年 | 224篇 |
2008年 | 176篇 |
2007年 | 219篇 |
2006年 | 200篇 |
2005年 | 148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93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文以抚顺市为例,运用多目标突变决策论解决城市规划中主城区发展方向决策的问题。报告分析了抚顺市城市现状和用地的限制因素,讨论城市用地拓展的可行性方向,建立多目标突变决策模型,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抚顺主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的时序。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差异研究——以四川省邛崃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资料库中的数据,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对邛崃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调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建议,以达到土地的高效、合理利用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邛崃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地理位置、地貌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政策等因素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泰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论原理,参照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选择了31个因素为参评因子,建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运用综合指数法和协调度模型,对泰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7-2001年,泰安市城市土地利用经历了从初步可持续利用、基本可持续利用到可持续利用的不同阶段,并不断向更高阶段演变,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协调度在波动中趋于上升,协调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高分1号(GF-1)融合2m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高分多源遥感影像和地面样方等数据,对冬小麦分类提取中存在的面积误差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文章以河南省永城市为研究区,在冬小麦提取结果聚类处理基础上,基于线性地物缓冲区数据,采用GIS空间运算实现线性地物面积扣除,接着分析了样方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再扣除零星地物面积比例上的差异,并采用样方零星地物平均扣除系数对全市各乡镇耕地与非耕地中冬小麦提取面积进行了相关统计和误差分析。[结果]永城市冬小麦最终解译面积11. 29万hm~2,其中线性地物和零星地物扣除面积分别为6 613. 08hm~2和3 875. 22hm~2,占研究区冬小麦解译面积的5. 86%和3. 32%,与统计上报数据相比,其处理前后误差由14. 12%降低至4. 41%,有效地提高冬小麦提取面积精度。[结论]误差来源分析与修正对冬小麦解译面积核算精度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为县级区域尺度下冬小麦面积提取核算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熵值时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开展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定量地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方法,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原因与机制,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长沙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借助信息论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原理,分析了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间内,长沙市土地利用信息熵持续上升,均衡度、优势度呈波动状态,土地利用职能相对扩张,土地空间利用类型表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面向新时代要求,重新审视与厘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认知、评价标准、影响机制和优化调控等基本问题,为中国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完善和实践创新提供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推理演绎法。研究结果:(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理论认知上应由“三个阶段”转向“三个时期”;(2)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标准应由静态指标转向动态耦合;(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研究应由封闭区域转向关联传导;(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优化调控策略应由极限集约转向最优集约。研究结论:进入新时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上可实现“不增地,多增效”甚至“地减量,效增加”,未来相关研究应重点关注存量和减量规划中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变化特征,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改革下新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国家相关规程中的集约评价标准须结合区域发展阶段进行“匹配性”修正,政策制定要考虑区域间的“关联性”和“传导性”进行精准化设计,治理方案应按照最优集约度的“动态性”进行差异化调控。 相似文献
17.
王新亚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6):71-76
[目的]通过探讨农村土地资源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高效利用等问题,试图找到河南省合理配置乡村旅游发展用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农村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及综合分析法,揭示乡村旅游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二者互为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结果]农村土地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决定因素,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但河南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仍存在土地规划利用不合理,结构单一;土地生态意识淡薄;土地管理机制不完善;土地运作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由此提出科学规划乡村旅游用地、提高农村土地生态环保意识、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和监督机制及协调土地相关者的利益分配等指导建议。[结论]农村土地资源和乡村旅游应该相互融合,充分发挥集成联动效应,从而实现河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某县城乡用地现状进行分析,本文指出该县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其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测度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的时空格局,为理解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过程规律及响应机制,优化沈阳市耕地利用模式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能值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减少17.53%,能值输出增加89.19%。(2)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生产率(EPR)和能值产出率(EYR)分别增加129.40%、140.76%,各行政区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南高北低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环境负载率(ELR)呈“M”型波动增长,总体增加48.69%,北高南低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环境经济效率(EE)呈“W”型变化,总体下降15.38%,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研究结论: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得到提高,自西北向东南先下降后上升的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应重点关注水稻种植对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影响,合理调适社会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促进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科学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研究生态用地是否应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土地用途,提出相应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法律解释分析,立法学分析。研究结果:生态用地应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土地用途;在静态区分方面生态用地应与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呈并列关系,生态用地分类的决定性依据为土地资源之社会功能而非自然属性;在动态约束方面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应针对生态用地承受的市场失灵趋势具备动态适应性,能够抑制生态用地流失或侵占其他土地用途类型。研究结论:《土地管理法》应作出相应的稳健更新,在此过程中应借鉴生态价值定量评估、生态补偿核算方面的技术和自然生态空间管制试点成果,确保法律对生态用地进行有效的静态区分和动态约束,并确保法律在更新过程中得到及时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