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95篇
  免费   493篇
  国内免费   144篇
财政金融   491篇
工业经济   338篇
计划管理   1865篇
经济学   2022篇
综合类   1504篇
运输经济   33篇
旅游经济   99篇
贸易经济   837篇
农业经济   5419篇
经济概况   1524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29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385篇
  2020年   507篇
  2019年   344篇
  2018年   337篇
  2017年   443篇
  2016年   412篇
  2015年   427篇
  2014年   907篇
  2013年   757篇
  2012年   1101篇
  2011年   1252篇
  2010年   1106篇
  2009年   828篇
  2008年   770篇
  2007年   871篇
  2006年   773篇
  2005年   615篇
  2004年   485篇
  2003年   362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位,量化低效建设用地上的物质与生态空间的竞合关系,用以均衡再开发时地块内部"社会经济功能用地"和"生态功能用地"的结构和格局,从规划用途管制的视角,重构低效建设用地的物质和生态空间。研究方法:"绝对面—相对面"辨识体系、生态位测度、线性规划等模型的应用等。研究结果:(1)靠近生态"扩张源"及城市边缘的低效建设用地,应优先再开发为生态功能用地以形成局部生态屏障;(2)均衡后,从中心至边缘,低效建设用地内部用地功能的布局形式,主要呈现从"开发主导"过渡为"生态主导";(3)依据生态—经济竞合的结果实施再开发,可合理拓宽局部的生态空间,并缩减早期物质空间过渡占据的社会经济功能用地。研究结论:通过研究生态—经济的竞合关系,来调整土地资源的流向,有利于实现局部低效建设用地内部物质和生态空间的"重生"与"共生"。  相似文献   
992.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规模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行为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冀、鲁、皖、鄂4省1372份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农户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存在规模经济效应;(2)地块数和区位条件是限制小规模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客观因素,在土地规模短期不能扩大的情况下,秸秆还田技术不具备普适性是该项技术推广受阻的重要原因;(3)配备秸秆还田服务人员机构,有针对性地对小规模男性农户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和经济感知,能显著促进小规模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结论:应从改善机械作业条件,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改进秸秆还田技术,降低技术采纳成本;培育秸秆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户认知等方面着手,有效推广秸秆还田的耕作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93.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研究——以平潭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明确自然生态空间内涵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的逻辑框架和技术方法,提出自然生态空间分类、分级管制规则。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与GIS空间分析。研究结果:根据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自然生态空间类型划分为森林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湿地生态空间和荒地生态空间;基于景观功能识别并按不同管控等级将自然生态空间管制类型区划分为红线区、橙线区和黄线区;同时,依据不同地块主要功能进一步确定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级,划定用途管制分区结果。研究结论:基于"区域主体功能—景观主导功能—地块主要功能"的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划定逻辑框架,可为构建以功能分类、用途分区、管控分级为导向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994.
研究目的:在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对城市一级土地市场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5年中国31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测定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对城市一级土地市场化率的影响程度。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为弥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缺口的刚性需求,地方政府领导人会权变地选择一级土地市场上各类用地的出让方式和出让量。土地财政依赖度与城市一级土地市场化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研究结论:当土地财政依赖度与一级土地市场化率均较低时,地方政府会在一级土地市场上出让土地时适当增加“招拍挂”的比例,从而在提高土地财政依赖度的同时提升一级土地市场化率;当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但一级土地市场化率较低时,地方政府会增加一级土地市场上“招拍挂”的比例,在降低土地财政依赖程度的同时提升一级土地市场化率。  相似文献   
995.
研究目的:分析政府土地供给管制行为对城市住房用地供给错配的影响。研究方法:从土地供应中地方动机、中央规制与市场力量相互动的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2009—2015年105个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1)城市商住用地供应受地方财政赤字压力的影响,在具备高房价支撑基础的城市,地方采取“饥饿式”供地策略实现其土地财政目标,反之,则通过扩大土地供应量来实现增收目标。(2)在地方差异化供地策略的实施下,偏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的新增建设用地配额正向影响城市商住用地出让规模,未考虑城市异质性的住房用地供应调控政策在地方遭遇机会主义执行。研究结论:土地供应错配根源于财政激励下地方政府基于不同市场条件的差异化供地策略的运用;中央地区偏向的土地配额管理和“一刀切”的土地供应调控亦带来住房用地供给错配的意外之果。  相似文献   
996.
研究目的:现有文献对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模式选择和路径演化归纳还相对薄弱。本文旨在基于观察不同类型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公共基础设施用地以及征地)的市场化改革典型路径的基础上,探索不同模式在提升建设用地经济效率上殊途同归的共性规律,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总结了本轮集体建用地市场化改革起点,刻画了宅基地、征地、统筹和入市4类市场化的典型模式或特殊现象,并对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规律做了初步探索。研究结论: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现实路径是渐进式的"由点及面"的改革,现阶段改革创新需要关注三类收益分配问题,政府的规划和收益调节政策是地方探索市场化亟需的基础性规则,政府还应尽快对市场化中的各项权利开展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997.
研究目的:分析河南省耕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多功能权衡关系区域差异,提出分区优化管控措施。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方法、权衡强度方法。研究结果:(1)河南省各县(区)耕地利用多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原城市群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优势明显,黄淮平原生产—生态功能强;(2)多功能协调度、权衡强度空间差异明显,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协调程度高、权衡强度低;(3)全省可耕地划分为多功能高协调区、多功能低协调区、单功能主导区、生产—生态协调区、生产—社会保障协调区、生态—社会保障协调区6大区域。研究结论:研究结果与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相符,揭示河南省耕地利用多功能分布和权衡关系,划分不同类型区并提出优化建议,为河南省农业空间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98.
农民宅基地退出差异性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宅基地退出工作能否顺利推进与退地补偿息息相关,研究宅基地退出中农民差异性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服务决策。研究方法:基于重庆市890份农民实地调查数据,应用多元离散选择模型(Logit)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1)传统农区的农民更愿意选择货币补偿;城乡结合部(街道办)的农民更愿意选择安置补偿;农民修建补偿选择率总体偏低,区位差异并不明显;(2)农民货币受偿意愿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定居城镇、非农务工收入、新居住地适应性;(3)农民安置受偿意愿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农房是否自住、退地补偿是否有截留、村基础设施状况;(4)农民修建受偿意愿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房造价、农房是否新建、退地补偿是否有截留;(5)影响农民受偿意愿的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同一因素可能对农民选择受偿意愿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没有一个自变量同时对三个因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应针对农民受偿意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行产异化的补偿措施,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传统地区,强化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现金补偿力度。对于经济较为发达、区位条件较好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应加大安置补偿力度,以保障退地农民的居住权。  相似文献   
999.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7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统计法。研究结果:2017年国内外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权属与登记以及土地政策法律三个方面有着共同研究焦点。国外研究关注了土地管理与管制问题,国内研究主要围绕农村“三块地”改革、不动产登记政策效应和配套法律存在的问题、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绩效和存在的问题、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法律关系、土地财政与土地违法和土地腐败等之间的关系、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以及土地管理学科研究等方面。研究结论:2017年土地管理领域研究仍基于实践导向的探索、总结与凝练,围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土地管理体制机制与政策效应研究有所发展。2018年将重点关注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成效和修法研究、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政策绩效和法律关系、租购并举及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的体制机制、土地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耕地保护政策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管理规范、管理执行、管理支持和管理效益4个方面的指标构建,对中国18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效能。结果表明:181个水利风景区管理效能平均得分为58.4分,得分低于60分的水利风景区占54.7%,说明我国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效能总体偏低;水利风景区管理效能与景区类型、批准设立时间、地域分布、所在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功能、管理机构独立性差异显著,与面积大小和经营性质之间差异不显著。从分类指标看,管理效果类指标得分最低,从全部指标看,土地权属、游客控制、餐住布局、管理条例、环境保护考核、生态厕所、居民参与、资源调查、保护经费、环境保护宣传、环境保护培训、经营情况等10个指标得分低于平均分。建议破除管理体制障碍,实行分类管理,试点跨流域、市场化、多功能间生态补偿制度,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完善自然保护地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