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8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53篇
财政金融   93篇
工业经济   44篇
计划管理   495篇
经济学   965篇
综合类   513篇
运输经济   16篇
旅游经济   21篇
贸易经济   161篇
农业经济   4875篇
经济概况   666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300篇
  2015年   253篇
  2014年   424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552篇
  2011年   586篇
  2010年   582篇
  2009年   467篇
  2008年   369篇
  2007年   477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310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潜在融资需求与渠道偏好视角研究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农户融资诉求效应。研究方法:二元及排序Logit模型。研究结果:(1)在农户潜在融资需求方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对农户潜在融资需求促进作用明显。流转规模越大,农户潜在融资需求越高;流转合同签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稳定性和农地可抵押性增强,农户潜在融资需求越高。(2)在融资渠道偏好方面,流转后农户沿着“非正规渠道—非正规与正规两者兼有—正规渠道”的偏好路径转变,逐步增加对于正规渠道的偏好。流转规模扩大及流转合同的签订会显著提升农户对正规渠道的偏好。研究结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会引致农户产生融资诉求效应,增加农户潜在融资需求,促使农户融资渠道向正规化转变。  相似文献   
942.
研究目的:解释并定位《土地管理法》第62条第2款新设的一户一居规则。研究方法:规范解释、文本分析、规则比较等。研究结果:一户一居是农村村民一户拥有一处法定面积的居住空间的保障制度,是政府组织农民集体盘活利用存量宅基地、统一修建住宅并分配给农户的行为规范。一户一居开创了宅基地置换资产、宅基地集体统一利用、居住保障资产与经营性资产相分离、人均公平分配等农民居住保障的新制度和新观念。与《土地管理法》第62条第1款一户一宅规则下的宅基地实物分配不同,一户一居通过存量宅基地的资产化改造和居住保障权益的重新分配实现农民户有所居。研究结论:一户一居适用于无地可分的城中村和城郊村,受地方政府和农民集体财力以及当地市场需求的约束,是一户一宅的补充。  相似文献   
943.
研究目的:从责任约束力视角探讨江苏省不同地区工业用地绩效差异的成因。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1)苏南地区规模效率、综合效率与管理者责任约束力存在相关性,政策对管理者责任约束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后期超过苏中、苏北地区。(2)苏中地区效率与责任约束力拟合度较差。政策对管理者责任约束力前期大于苏南、苏北;对企业责任约束力起伏小,较苏北更为平稳。(3)苏北地区综合效率与管理者责任约束力存在相关性,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责任约束力拟合效果较差,其政策责任约束力总体比苏南、苏中波动大。研究结论:从“工业用地绩效”与“政策责任约束力”耦合关系看,现有政策对工业用地绩效管理效果有待提高,需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议从管理者与企业两方面明晰追责问责事项,完善绩效责任约束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4.
研究目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即将到期之际,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净效应并揭示其内在机制。研究方法:理论上阐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的作用机理,基于赣南、鄂北地区农户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无论是否包含退耕补贴,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收入有正向影响;(2)退耕林种对农户收入的作用机理不同:种植经济林的农户增加了林果业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减少了工资性收入;种植生态林的农户通过提高工资性收入,进而提高总收入水平。研究结论:新一轮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户生计转型的进程。政策实施5年后,农户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且稳定的生产方式,为补偿政策的逐步退出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945.
研究目的:对中国征地制度改革进行回顾分析,梳理总结征地制度改革路径,并依此设计未来征地制度改革方向。研究方法:基于文献和政策梳理的制度变迁研究。研究结果:在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观察征地制度演进的路径,征地制度改革与国家对城乡关系的认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中国征地制度改革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征收范围和补偿安置的变化都呈现出渐进式特点。征地制度改革关注的问题逐渐从注重货币补偿等经济领域过渡到注重住房、社保安置及程序公正等社会领域。研究结论:未来征地制度改革方向应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实现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对土地征收区分不同项目类型进行分类设计,在公共利益的审定中发挥地方人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6.
研究目的:从价值链视角分析高技术产业用地效率时空变化特征,为提升高技术产业用地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法。研究结果:(1)从价值链整体来看,2014—2016年浙江省整体高技术产业用地效率呈现增长的趋势,且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上升了9.8%。(2)从价值链分阶段来看,若调整投入要素数量及结构,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用地可节约679.78 hm2,约占全省高技术产业用地面积的5.56%。在产出阶段,全省中间成果产出向最终成果产出的转化效率较低。(3)从价值链的时空变化来看:在时间变化上,2014—2016年整体用地效率呈先升后降状态;在空间布局上,2014—2015年呈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2015—2016年表现为南北高、中间低的态势。研究结论:总体用地效率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变化,成果转化率不高关键在于技术效率偏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用地效率主要是如何降低土地要素投入冗余,因此,针对价值链全阶段,提出调整初始投入的规模和结构、加快中间成果的技术转化率、优化最终成果的时空布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947.
论土地价格的本质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论证土地价格的本质及来源,凝练土地经济学规律。研究方法:归纳与演绎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人类社会出现土地私人占有以后就出现了土地价格;土地价格是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是土地占有或放弃占有的对价;土地价格是土地利用能力的标尺,是土地财产价值量的经济表征;土地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土地价格变化的特殊性;土地价格最终取决于土地利用能力,土地价格是其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研究结论:土地价格最终来源于土地产出品价格,应遵循这一基本规律认识和解决土地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948.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收入视角,使用2017年和2019年中国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要素配置及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推动农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面板Tobit模型、DEA模型和控制函数法。研究结果:(1)农地转入提高了农户的技术效率,但对分配效率没有明显改进;(2)农地转出抑制了农户的技术效率,提升了农户的分配效率;(3)当经营规模达到13.156亩,农户实际经营规模与技术效率之间出现“倒U”型曲线的拐点;(4)从农业部门来看,农地转入显著提高了农户在传统生产环节使用机械的可能性;从非农部门来看,农地转出对劳动力迁移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农地流转较为明显地提升了农户主要经营部门的生产效率,但是对于跨部门生产效率提升并不明显。为提高农民收入与农户生产效率,需协同推动农业生产手段改进和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的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949.
研究目的: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土地利用冲突缓解机制,对于缓解区域用地矛盾和实现区域空间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三方演化博弈模型、Matlab数值仿真。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冲突中的策略选择对营利性组织与农民的策略选择起决定作用;(2)治污处罚、政策补贴、土地租金、污染赔偿、额外补助是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的关键因素;(3)通过调整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关键因素,从实现绿色经济和条块化管理策略上,构建社会经济型和生态治理型的土地利用冲突缓解机制。研究结论:构建地方政府、营利性组织和农民之间的三方演化博弈关系,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下的三方利益主体利益均衡,促进地方政府主导转向多方利益主体合作,有利于缓解区域用地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950.
研究目的:对法律效果差异显著的三条集体土地所有权研究路径进行比较分析,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理论路径,助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完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法研究。研究结果:集体土地所有权已经具备所有权的核心要素,单独所有权路径契合其实践制度的发展;总有权路径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解释力有限、法律技术层面更加复杂,并且能够被单独所有权路径替代;做虚所有权路径欠缺正当性。研究结论:应当沿循单独所有权研究路径,巩固集体土地所有权基础理论,完善农民集体组织的法律制度,继续推进集体土地所有权主客体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