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0篇
财政金融   37篇
工业经济   16篇
计划管理   89篇
经济学   259篇
综合类   54篇
运输经济   11篇
旅游经济   15篇
贸易经济   98篇
农业经济   80篇
经济概况   1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的汾河临汾段、太原市滨河湿地公园沉积物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以期为山西生态农业中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山西的汾河临汾段、太原市滨河湿地公园进行野外采样,试样分别进行好氧、厌氧、高度厌氧、好氧后厌氧等4个方式的培养处理,在室内设置试验所需的氧化还原环境,对比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对经植被恢复后沉积物、未经植被恢复沉积物进行培养。模拟水生植物生长根际氧化状态,水生植物生长周期,研究山西省农业水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沉积物迁移转化存在差异,其中好氧处理下汾河沉积物上清液含量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培养过程中,上清液的Zn~(2+)含量比高度厌氧、厌氧处理的要高,与汾河相比较,在前16d,湿地公园上清液Zn~(2+)浓度变化幅度较小,汾河上清液Zn~(2+)浓度降低趋势显著;经厌氧处理的湿地公园和汾河的Fe~(2+)浓度则在后16d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好氧、高度厌氧的Fe~(2+)浓度变化趋势则比较稳定。在中度氧化还原环境中,Fe的释放更容易进行;在还原条件中,沉积物中可氧化态、可还原态Zn表现的是转移,不是释放,上清液中Zn~(2+)来自弱酸提取态的释放。[结论]利用微生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对汾河水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2.
研究目的:在建设用地指标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为顺利推进压煤村庄搬迁提供途径。研究方法:资料综合分析法、对比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压煤村庄搬迁与"挂钩流转"政策相结合时存在4大难题,提出了解决方法。研究结论:压煤村庄搬迁与"挂钩流转"政策相结合是可行的。但应适当放宽周转指标归还时间和对耕地数量质量的要求,优先开采能复垦出耕地的村庄下的煤炭资源,尽快归还挂钩周转指标。  相似文献   
103.
以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数据为样本,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地方财政支出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地方财政支出差异对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作用是显著的,当迁入地的财政支出增加时迁入人数也会增加,中部省份的财政支出对人口迁入的作用要大于东、西部地区;另外,相对于地方政府基本建设支出,文教、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基于2017年在广东、河南、湖北、山西、云南5省所做的农户调查数据, 从迁移异质性角度, 考察了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差异。方法 文章使用IV-Probit和IV-Tobit模型, 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为内生性的问题, 实现模型参数结果的无偏估计。结果 在广延边际上, 劳动力季节性非稳定转移就业对农户转入、转出土地均没有显著影响, 而常年稳定转移就业仅对农户转出土地有显著正影响, 家庭每新增1个常年在外务工者, 会使农户土地转出倾向增加9.5%;在集约边际上, 虽然稳定和非稳定的转移就业方式都降低了农地需求, 但只有常年稳定转移就业显著促进了农地供给的增加, 家庭每新增1个常年在外务工者, 会使农户土地转出数量增加8.1%。结论 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稳定迁移和就业, 尤其是让非稳定转移就业者实现在城市的长期、稳定就业, 是解决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供给不足的有效出路。  相似文献   
105.
以“人口迁移和人口就地非农化是中国城市化两种并行不悖的实现形式”为立论,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从人口入迁和人口非农化两个角度对影响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因素做了分析。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对推动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显著;工资水平是影响长三角地区人口入迁的最重要因素;人均GDP虽然对长三角地区人口非农化的作用显著,但对人口入迁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依存度等开放经济因素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的作用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06.
美国流动人口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放  郑红梅 《特区经济》2006,211(8):157-159
人口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科学技术的载体,其流动不是简单的转移,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机制内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导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美国是世界上人口流动最高的国家,每年大约有20%的人口在流动。包括国际人口流动和国内人口流动,这两股潮流汇集形成美国人口流动的总体特征。本文对美国的人口现状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美国人口管理体制与相关政策,最后总结出可供我国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7.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锦标制度下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 ,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并未能起到预期的作用。运用锦标制度理论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8.
This article uses migrant workers' testimonies to analyse whether and how much the act of migrating seasonally for wage work has contributed to changing social relations. We investigate changes in the meaning of this kind of migration to workers involved in it over their working lives. The emergence of peasant capitalism in West Bengal from the 1970s resulted in more days work and higher wages for migrant workers. This made it possible for wage workers to view migration as a way of earning and accumulating a useful lump sum, rather than simply surviving through food paym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work, as had taken place in the past. However, there was no general move away from the compulsion to earn a wage through hard manual labour. Through the testimonies, we explore the ambivalence of migrant workers towards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t home and at the destination workplace.  相似文献   
109.
As recently argued by Diamond (1998), one of the key factors explaining the progressivity of an optimal non-linear income tax is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ity among workers. Migration is one source of changes in the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How changes in the populations ability distribution affect optimal income tax schedules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Changing the distribution generally affects both the objective function and the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 We first consider the comparative statics of the fraction of highly-skilled workers with maximin and maximax welfare functions (so that only the second effect is present) and a quasi-linear utility function. We also present some results for a utilitarian social welfare function.We then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bility and redistributive taxation. We consider mobility by either the skilled or unskilled population under majority voting where governments take the population as fixed. If individuals choose to relocate independently, having identical ability distributions is always a stable equilibrium when the unskilled are the mobile group. However,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 when the skilled are mobile. If groups of individuals can choose where to locate, having identical ability distributions across regions is only an equilibrium when the mobile type has an overall majority.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