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9篇
  免费   526篇
  国内免费   98篇
财政金融   164篇
工业经济   512篇
计划管理   2582篇
经济学   1688篇
综合类   1120篇
运输经济   33篇
旅游经济   152篇
贸易经济   697篇
农业经济   3157篇
经济概况   108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317篇
  2015年   375篇
  2014年   656篇
  2013年   763篇
  2012年   842篇
  2011年   1048篇
  2010年   864篇
  2009年   604篇
  2008年   660篇
  2007年   670篇
  2006年   696篇
  2005年   547篇
  2004年   366篇
  2003年   299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60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61.
曹淑敏 《水利经济》2019,37(4):36-38
合同节水管理是将市场机制运用于节水管理的一种创新模式,是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的有力举措和重要抓手。在总结合同节水模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领域、不同用户节水量参与水权交易的可行性,研究了合同节水管理模式下节水量参与水权交易的难点与制度需求,提出了合同节水管理模式下节水量参与水权交易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962.
从科技支撑水环境治理的需求、条件与路径三方面,对科技支撑作用机制展开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水环境治理需要科技从基础理论与认知、关键技术方法、系统解决方案三方面予以支撑;该支撑作用的发挥,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是发展生态科技,同时还应满足企业规模、知识、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在条件,以及市场、社会文化、科研、金融、政策与法律等方面外在条件;科技通过硬实力层面的改进水安全保障技术和监测技术,以及软实力层面的夯实制度基础、推进治理工作、加强宣传教育等路径,发挥其对水环境治理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63.
生活用水作为我国用水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评价节水型城市的重要指标。基于我国2004-2017年各省份面板数据,先通过Kaya恒等式将生活用水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4个方面,再利用LMDI方法分别探究每个效应对生活用水量的影响程度,最后引入脱钩弹性指标,进一步分析LMDI中效应程度最大的经济指标与生活用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技术的改进促进了生活用水的减少,而产业结构的改变,经济的增长,人口规模的扩大均推动了生活用水的增多。②相比于人口与结构,经济效应与技术效应的累计绝对值较大,即经济与技术为生活用水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人口与结构是生活用水的辅助影响因素。③2004-2017年,生活用水与经济增长已实现进一步的脱钩关系,其中人口数量较少,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省份脱钩程度较高,而人口较多,水资源量丰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脱钩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96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和公益性诉讼不断增多。因此,急需进一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损害赔偿方法。基于对水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研究的系统总结,从制度和方法两方面概括水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研究现状,分析在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水环境污染损害过程,设计一套应对水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实施方案,包括水环境污染损害风险预防、水环境污染事件发现与定位、水环境主要污染物识别、水环境污染损失分析与计算、水环境污染善后赔偿与处罚。最后,针对不同水环境污染损害类型,提出具有普适性的水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计算方法,以期为我国水环境污染损坏赔偿公益性诉讼和法律评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65.
河长制作为破解我国“碎片化”水资源治理困境的制度创新,将水资源治理责任赋予党政主要负责人,利用上级政府的权威打破区域壁垒,有效整合各级政府的管理资源,提升跨区域水资源治理的实效。但是,河长制的运行也受到固有的制度条件约束,包括区域权力交叉、问责机制不健全及相关配套制度衔接不当等。为更好地发挥河长制在跨区域水资源治理中的制度优势,应从权力优化和完善配套制度两个方面着力。权力优化需要发挥河长的全方位效用,实现对涉水行政管理机关内部权力的最优配置;完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第三方监测的监督机制、探索跨区域立法合作模式、加强与跨区域联合防治机制的衔接。  相似文献   
966.
[目的]基于地方普遍反映低效工业用地利用量最大,程度最重的问题,文章将探寻城镇低效工业用地认定和查询的新方法,为地方政府科学化、层次化管理工业用地提供帮助,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方法]基于多层级指标体系,以企业基础设施完备度为控制轴,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评价轴,构建工业用地三维认定查询模型,创新工业用地的结果查询模式。[结果]以山西省榆社县为例,采用多层级指标体系能够得出,越是规模以上企业,其基础设施越完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值越高,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来地均税收和地均产值是造成该宗地高效利用和低效利用的关键。[结论]采用多层级指标体系确定的低效工业用地于与《山西省城镇低效用地编制要点》中确定的低效工业用地一致。且多层级指标体系不仅能将工业用地划分为高效利用、一般利用、低效利用、极差利用4个层次,还能对每个层级的分数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低效用地产生的原因,更好地指导地方政府对于工业用地的差异化管理和再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967.
中国节水农业成效、形势机遇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之一,发展节水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全面总结“十三五”节水农业发展成效与经验,认真分析节水农业的现状、形势和任务,加快“十四五”期间节水农业发展,推进节水增粮、节水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 文章对我国近10年来的水资源、农业用水、灌溉用水、旱作农业生产和用水效率进行系统总结和数据分析。结果 “十三五”期间,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用水总量及其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例“双下降”,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双提升”,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结论 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干旱缺水的长期威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解决好农业用水问题,是保证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并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968.
目的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长期供需不平衡的背景下,探究河北省农业用水真实消耗情况及其驱动因素,对水资源安全、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作物需水量和作物实际用水量测度河北省农业生产蓝水足迹及绿水足迹,利用LMDI模型解析河北省农业用水变化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结果 结果显示,2002—2018年河北省农业水足迹数量呈波动下降趋势,技术效应、种植规模效应和节水效应对河北省农业水足迹变化呈增量效应,其中技术效应对水足迹数量变化的正向驱动贡献值最大,这说明农业技术应用、规模效应带动和节水成效保障加快河北省农业节约用水进程;管理效应和种植结构效应对河北省农业水足迹数量变化呈减量效应,这说明水利化程度、农业种植结构给河北省农业节水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结论 河北省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应重点强化农业节水技术、节水管理和结构调整。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水肥一体化建设;加大节水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设施维护保持能力;优化各地区种植结构,持续推进“一季休耕,一季雨养”的种植模式,提升水资源和种植结构的匹配度,从而减轻河北省水资源短缺压力。  相似文献   
969.
目的 为了充分调动农业用水户管水积极性,减少政府工作压力,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开展农业用水自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农业用水自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用水自治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农业用水自治建议。结果 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农业用水自治是农业用水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用水“最后一公里”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好农业用水自治功能,有利于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和农业用水效率。结论 农业用水自治可以分为完全自治、半自治、微自治、完全不自治4种类型,现代农业用水自治是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农业用水自治存在缺乏系统理论指导等四方面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用水自治理论研究等4个建议。  相似文献   
970.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内涵,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式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由自然系统的承载力、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压力以及由于管理及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润滑力3个力构成;(2)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可以解构为资源的承载功能、环境要素的容纳功能以及生态要素的服务功能3个层次;(3)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需求是摸清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科学评判当前承载压力的大小等;(4)面向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存在4个方面的逻辑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能力与潜力之间的逻辑不清,生态要素承载力判断的逻辑缺乏,"木桶原理"复合思路与适宜性评价的逻辑矛盾,面向过去原则与面向未来预警之间的逻辑问题。研究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只有明确评价对象,厘清评价中的逻辑问题,同时满足评价方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