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财政金融   42篇
工业经济   12篇
计划管理   64篇
经济学   87篇
综合类   42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85篇
农业经济   18篇
经济概况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论文调查分析了近年来热度较高的跨境社交媒体平台以及相关使用数据,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多个平台的数据,在此过程中发现了各平台间具有相当高的互惠性,并运用互惠比例和推广方式适配度模型完成了对跨境社交平台的运行模式以及推广方式的对比分析,最终研究得出跨境社交媒体平台的产品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12.
蒋楠  熊英 《特区经济》2020,(3):105-111
本文以顾客体验为切入点,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心理所有权理论和互惠规范理论,并运用于S-O-R理论框架,构建了虚拟品牌社区下,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产生的影响路径模型,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得出:第一,顾客信息体验和娱乐体验越强,其参与价值共创的意愿程度越高,心理所有权部分中介了二者的促进关系;互动体验强化了社区顾客的心理所有权,并经由心理所有权的完全中介提高其参与共创意愿。第二,顾客参与共创意愿程度越高,其价值共创行为就越容易出现,社区的互惠规范正向调节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的焦点问题,中日两国作为地区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在环境气候领域具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今后,中日双方应继续加强在环境气候领域的合作,使其成为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新纽带.  相似文献   
14.
互惠性偏好是行为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现实性的挑战。借助于激励理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互惠性假设下与"经济人"假设下的博弈均衡解的对比分析可知,新古典体系中的最优契约均衡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互惠性行为下的经济收益可以大于自利性行为下的经济收益,经济个体可以通过经济行为的调整与分配机制的变更来获取更大的利益,并促进组织利益、群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扩张。研究表明,长期在经济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人"假设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实践性日渐衰退,包括"互惠性"假设在内的非理性假设存在着较高的现实意义。互惠性理论的提出不仅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也促进了管理理论与管理行为的变革。互惠性理论从一个侧面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巩固了行为经济学在现代经济理论中的卓越性地位。  相似文献   
15.
组织隐性知识转移的演化博弈——基于互惠性企业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隐性知识转移是提高组织知识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互惠性企业环境为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而克服了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诸多障碍。互惠性偏好环境下个体间隐性知识的转移效率要显著高于理性经济环境下的知识转移效率,改善了知识转移主体的利益支付,同时也为互惠性企业环境下组织隐性知识转移的演化博弈分析创造了条件。演化博弈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外部机制的激励下,组织隐性知识转移主体的总体存在着向互惠型知识转移主体演化的倾向,从而使互惠型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进入主导性的稳定状态,最终提高了组织隐性知识转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组织支持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支持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交换理论、互惠原则和组织拟人化思想。社会交换理论和互惠原则都认为个体将会积极回报自己的恩人,个体都是为了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而和别人建立联系。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也被应用于对组织行为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设计一组最后通牒实验考察了分配动机的公平和分配结果的公平对人的行为决策的影响,并分别从浙江和北京两地获取了相关实验数据。采用角色随机分配的简化最后通牒实验,通过提议者不同可选分配方案向响应者发送的信号,考察对提议者的"动机是否公平"从而响应者是否有相应的不同拒绝率。实验结果表明,响应者对提议者"分配动机的公平"有显著不同的反应,说明基于动机的互惠偏好确实在人们的行为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本文通过一组修正型的最后通牒实验从分配结果公平的角度考察了其影响机制,发现分别在保证博弈实验中38%的被试拒绝行为,以及免惩罚博弈中89%的被试拒绝行为,不能被差异厌恶偏好理论进行解释。本文实验的结果在于说明分配动机的公平比分配结果的公平更会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其暗含的政策含义即分配过程的公平比分配结果的公平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时代,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假设之一,互惠性偏好对经济人的理性偏好进行了强烈的挑战,从而导致互惠性企业理论对理性管理理论的冲击。互惠性理念在企业管理机制中具有一定的存在性和革命性,促进了管理行为的优化和管理机制的变革,进而有效地改进了企业的运营绩效。基于相同的企业环境,借助于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的传导机制,互惠性与理性经济效应的比较性分析深刻地揭示了互惠性偏好的前沿性,验证了互惠性管理策略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存在着显著的应用价值,从而为我国企业加强互惠性管理战略、进而改进企业的运作绩效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共生治理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与共生模式四大要素,从共生治理的理论框架解释新中国城乡关系70年的演进逻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新中国城乡治理主要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型:1949-1978年的"寄生型"治理、1978-2002年的"偏利共生型"治理、2002-2017年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型"治理、2017年之后城乡"对称互惠共生治理"理念的提出。本质上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结构关系折射的是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迁,城乡共生型治理遵循的是一种渐进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的是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对称互惠共生治理中实现城乡社区的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看,人际信任、互惠规范和社会网络具备的优势是温州民间借贷社会资本得以发展和壮大的文化根源。以辩证的观点看,它们存在的劣势也是民间借贷社会风险的思想渊源。因而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温州民间社会资本的作用,同时也需要重塑人际信任、整合互惠规范、理顺社会网络,从而卓有成效地防控民间借贷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