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中期,随着西方的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东西方文明交流迎来新的契机,自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入华以来,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与文化艺术传入中国,掀起了一轮西学东渐的高潮。本文通过分析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的情况,对这一次西学东渐做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32.
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怀着对中华悠久文明的敬仰,以及出于发展自身、与新教抗衡之目的,以意大利耶稣会会士利玛窦为代表的基督教士在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在传教期间,他们基于传教现实和教义融合的考虑,“借儒宣教”、“独厚儒学”,成功地促成了中西哲学思想的一次大融合。他们的传教策略与在传统儒学接触中所采取的承认、包容和尊重态度对于我们今天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3.
现在中国……比前几年好,风气开了……也修铁路。人常说中国是穷地方,究其实不穷……我们盼望的是中国一年兴旺的一年。90余年前,一个英国浸信会传教士在教外国人学汉语的《官话初阶》一书中,用尚不流畅的白话文如此描述清王朝覆亡后的中国。数年前,他刚刚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济南广智院。 相似文献
34.
近代中国教育在经历新旧体制嬗变的过程中,在华传教士因“基督征服中国”之需,选择教育作为突破口。但他们面临的阻力是中国以科举取仕为核心的旧教育体制和理念,所以“基督化”的首要任务是改革中国旧有教育。而这一任务的首要内容是诊断出中国旧教育顽疾.其次便是开出“根治”这些顽疾“药方”。 相似文献
35.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交流,既不同于古代的中外文化交魂,也异于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明末清初的文化交流又称为西学东渐,之所以形成西学东渐这一文化交流情况的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有中国自身的原因,也有西方文化的因素,还有西方传教士的推动。 相似文献
36.
37.
当火车从格尔木一路走来,从唐古拉山下来的第一站就是羌塘草原的藏北重镇安多。安多是这一段路途上最为繁华的城镇,海拔4700多米,距拉萨463公里。安多藏语意为“末尾或下部”。历史上曾有江措如瓦、多玛、嗄加、雪钦、雪穹、买玛、扎如和色多8个部落,所以又称安多八部。从地理位置上看,安多是青海进入西藏腹心地区的门户,是西藏与青海贸易交流最为集中的地方。当年,许多从青海入境的外国传教士与探险家,也就是在这一带,被西藏地方政府驱逐出境的。 相似文献
38.
本文研究了明清之际以郎世宁为代表的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文理念和文化艺术.同时,传教士画家在坚持西洋绘画技巧的同时也接受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融合了中国水墨画与散点透视的技法,促使了清代宫廷绘画中西合璧新体画风的形成,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冲击和艺术交流的融合.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