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6篇
工业经济   7篇
计划管理   43篇
经济学   27篇
综合类   59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45篇
农业经济   17篇
经济概况   1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31.
332.
一、从成语"沈诗任笔"看任昉的写作才能 在南北朝之前,古人并没有认识到公文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性质及规律的本质差异,当时所有文章统统被称为"文学",所以一般"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收录的先秦两汉魏晋的作品,有不少并不具有文学"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特征,例如《谏逐客书》《论贵粟疏》《出师表》等,都是典型的公文.  相似文献   
333.
郜媛媛 《中国农史》2023,(2):62-72+145
麦类作物大约在商代前后传入西南地区,从考古材料来看,西南地区麦类作物出现的年代呈现显著的西早东晚、北早南晚特征。本研究在系统梳理西南地区先秦时期麦类作物发现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地区发现的材料,对西南地区麦类作物的来源路径进行探索。麦类作物的传播路径可能存在北线与西线两条不同的通道:北线沿着粟类作物传播的路径率先传入甘青地区后,继续向南传播至川西地区,并一路南下传播至云贵高原;西线则自青藏高原南北两端向东传播。在麦类作物传入西南地区后,区域内平原和山地居民对于外来作物冲击的回应差异较大。平原地区的农业体系相对成熟、保守且稳定,不容易受到外来作物的冲击,因而麦类作物始终只占据全部农作物的极小份额。但山地则不同,山地作物系统倾向于多样化,且比较容易受到新物种的影响,作物体系转变较快,这在大麦的传播上体现得尤为显著。在西南山地地区,麦类作物传入以后,很快被当地居民接受,原有的作物体系被打破,部分遗址甚至转而经营以麦类作物为主的农业。  相似文献   
334.
上一期里,我们讲述了仓储的起源,简单了解了它古老的历史。这一期,我们要说的是先秦时期人们对仓储的一些认识。从夏朝到战国的两千年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各类仓储活动、仓储设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对仓储的认识和理解也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重储却始终占据着仓储思想的主旋律。接下来我们要着重介绍的就是这时期的重储思想。  相似文献   
335.
先秦时期的人居实践饱含原创定向智慧。水作为重要的人居要素是早期人居发展的依凭,亦是实践之对象,从整体环境观角度对其进行关联而系统的考察,有助于揭示早期多层面人居实践与自然环境间关联调适智慧。综合文献与考古材料二重证据并结合地景格局,从区域、流域与城邑3个层面提炼涉水实践智慧:区域层面主要体现在治水实践顺应于自然规律的疏导与调蓄策略,是基于人居开发与环境资源利用间协同智慧的体现;流域层面反映在城邑群化分布与异态营建的综合适水上,互通交融的网络化水系搭织是人居展拓需求下的智慧营建;城邑层面则表现在择址、营城的因任思维和识时务的迁城避患方略。区域、流域与城邑不同人居层面的涉水实践内容相互嵌套,隐含完整的逻辑链,为后世人居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先秦时期的人居涉水实践智慧反映出先民尊敬自然、顺应山水规律的实践思维,而“循自然之理,助自然生长”觅因得境的实践观,与绝对自然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