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6篇
工业经济   7篇
计划管理   43篇
经济学   26篇
综合类   59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42篇
农业经济   17篇
经济概况   1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赵琛 《中国广告》2003,(3):87-90
广告作为一种普遍的传播现象古已有之,然而对于中国古代广告产生、发展的研究却很少有人问津。十年来,辽宁大学副教授赵琛先生,怀着浓厚的民族情愫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潜心于渊远流长的中国广告史的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本刊将陆续刊登其研究成果,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52.
先秦儒家一贯重视商品流通,充分肯定了商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作用,主张实行惠商政策,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商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并注重对商业的宏观调控和规范。研究先秦儒家的商业经济思想,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儒家传统商业观的认识,为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3.
王坤伦 《黑河学刊》2010,(11):29-30
先秦儒家重构了"礼"的合法性基础,赋予了"礼"丰富的思想内涵,礼学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传统制度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构建。以"仁"为核心内在地包含差异性平等性精神和和谐理念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为构建现代社会秩序和中国人的心灵秩序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4.
《品牌》2019,(1)
徐州现有的两汉文化创意产品对文化的开发还停留在表面,有大量的产品种类和形式可供研发设计。根据产品设计的步骤,从市场定位、创意策略、应用形式与设计方法四个方面对两汉文创产品的设计进行探讨,在满足消费者基本需要的同时提升产品的艺术趣味和文化属性,并希望对其它地域文化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5.
义利之辩一直是政治哲学上的中心话题。先秦时期,孟子就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清晰而独特的认识。孟子的义利观是孟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体现出的先义后利、以义取利、因利成义、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特点引人深思,全面准确地理解孟子义利观,对当下的企业发展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56.
2009年学界在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方面成就显著,发表论文两百余篇,总体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兹分述如下:总体性论述冯天瑜认为,厘清"封建"概念,为中国"封建社会"定位是一项关乎中国史研究大局的无法回避的课题。考之中国古史实际,殷商、西周形成"宗法封建社会",东周进入由"宗法封建"向"专制帝制"的转换期,  相似文献   
57.
河南禹州,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第一都”“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华药城”之美誉。禹州人杰地灵,又是先秦法家韩非子、唐代画圣吴道子等文化名人之乡。  相似文献   
58.
两汉今、古文经学斗争的性质,西汉时表现为古文经学、立学官为封建统治服务,且以“广利禄之途”为一目的;东汉时表现为维护封建道统的斗争。斗争的实质则是今、古文经学派之间的政治较量。今、古文经学历经两汉,走向了最终融合。  相似文献   
59.
樊国华 《财会月刊》2010,(3):I0025-I0025
做孔子的太太一定是不容易的,因为他对饮食挑剔得厉害。他不光是讲究食物的新鲜,要求太太亲手做,“沽酒市脯不食”,而且对饭菜的形状和吃饭的氛围要求高:“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至于他每饭“不撤姜食”,鲁迅考证是因为他周游列国时得了肠胃病。  相似文献   
60.
先秦经典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我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先秦经典的阅读与阐释史,因此,先秦经典学习是青少年"文化认同"培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从认识论角度,应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条件"为理论基础,让青少年的经典学习在"惊异"中发生;从方法论基础,应从经典学习的"历时性"特征出发,创造性地将学习者引入"共时性"的对话场域,从而达成一定的集体共识和意义建构。经典学习中"惊异"的发生处,便是青少年与经典"对话"可能的开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