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53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98篇
财政金融   3232篇
工业经济   754篇
计划管理   11122篇
经济学   5829篇
综合类   3163篇
运输经济   118篇
旅游经济   27篇
贸易经济   6873篇
农业经济   3400篇
经济概况   8229篇
信息产业经济   53篇
邮电经济   23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500篇
  2022年   405篇
  2021年   473篇
  2020年   556篇
  2019年   531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693篇
  2016年   884篇
  2015年   1308篇
  2014年   2978篇
  2013年   3102篇
  2012年   3455篇
  2011年   3918篇
  2010年   4114篇
  2009年   4515篇
  2008年   3140篇
  2007年   2250篇
  2006年   2038篇
  2005年   1575篇
  2004年   1635篇
  2003年   1777篇
  2002年   964篇
  2001年   419篇
  2000年   478篇
  1999年   233篇
  1998年   228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邓彤博  李敏 《经济管理》2021,43(11):104-120
与正规就业相比较,劳动者选择非正规就业的重要理由是其工作自主性.对于非正规就业人员来说,工作自主性是否能带来体面劳动感知,工作自主性对体面劳动感知影响过程中存在哪些关键变量,学术界尚未有明确的实证结论.基于工作-需求资源模型,本研究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对上述猜想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工作自主性对体面劳动感知有显著正向作用;工作自主性显著负向影响情绪耗竭;在工作自主性与体面劳动感知之间,情绪耗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超时劳动负向调节工作自主性与体面劳动感知之间的关系,即超时劳动越严重,工作自主性对体面劳动感知的正向影响越弱;超时劳动在工作自主性和情绪耗竭之间不存在调节作用.通过对正规就业人员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对比分析发现,与非正规就业人员相比,正规就业人员工作自主性对情绪耗竭起着显著正向作用,超时劳动正向调节工作自主性与体面劳动感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江苏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成长成才,发挥高校毕业生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章总结了江苏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典型案例,剖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主要障碍,提出了推动江苏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步入新年之际,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新冠病毒不会消失。尽管我们已经从2020年春天的首轮封锁造成的经济低谷中取得了实质性复苏,但全球GDP和就业所遭遇的损失足以使之成为过去百年来第二或第三糟糕的经济衰退,即使刚刚问世的新冠肺炎疫苗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5,(9)
开展高校—政府—企业(University-Government-Enterprise)协同合作(以下称U-G-E),可以密切校地(高校和地方政府)、校企(高校和企业组织)的联系,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地方社会发展和企业可持续成长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U-G-E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具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模式的研究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经济常态下,随着我国经济模式和就业模式的不断改变,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因此,各大学院校与政府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从创新大学生就业路径着手,完善教育体系、开拓就业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率提升,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金凤  魏后凯 《财贸经济》2021,42(2):134-148
中国城镇化进入了以提升质量为特征的减速阶段,农民工有序完成迁移第二个过程,即在城市定居下来,这是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快速上涨的城市房价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首先构建中国城乡人口迁移两个过程的理论模型,分析城市住房价格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其次将2012-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288个城市数据匹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高房价显著降低了农民工的定居意愿,而定居意愿下降将会阻滞城镇化的进程.机制检验发现,城市高房价主要通过提高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预期购房成本进而降低其定居意愿.此外,本文还进行了个体异质性和城市异质性检验.个体异质性检验发现,城市高房价对第二代、低受教育水平和本地无房农民工定居意愿的负向影响更大,对更高收入水平、更大发展空间以及可获得公共服务农民工定居意愿的负向影响更小;城市异质性检验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高房价对农民工定居意愿影响的负向作用逐渐增大.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抑制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提高农民工收入和福利水平、提供更为平等的公共服务,以及解决好进城农民工"三权"有偿退出问题,可以增强农民工的定居意愿,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在城镇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城镇化,而在我国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就业生存状况、享受的待遇状况等都将影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让农民工在城市稳定就业,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的待遇,提高其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显得格外重要。本文详细分析影响农民工就业稳定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