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5篇
工业经济   7篇
计划管理   44篇
经济学   9篇
综合类   30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36篇
农业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81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后发劣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小凯 《新财经》2004,(8):120-122
7月7日,著名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因病辞世。作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杨小凯曾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赞誉为“当今最好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于杨小凯先生站上诺贝尔经济学奖领奖台的一日,华人经济学界充满期待。然天妒英才,斯人于人生第56个夏天撒手人寰。杨先生一生经历传奇。因1967年中学时发表《中国向何处去》一文入狱10年。1978年出狱后,恰逢恢复高考,杨小凯直接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取为实习研究员,后曾在武汉大学执教,继而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1989年,杨小凯就任澳大利亚莫纳什(Monash)大学经济系讲座教授,后成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递增报酬和经济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学原理》等多部中英文专著影响深远。2000年4月,他在北京关于《后发劣势》的演讲,引发了他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林毅夫教授的争论。这场高水平的争论,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展现了最具原创性的洞见,让更多人理解了技术模仿和制度创新的深层内涵。本刊对这份在学界颇受争议又传播甚广的文献进行了节选,刊登于此,以飨读者,更以此表达对杨小凯先生的纪念。  相似文献   
82.
蒲雅竹 《魅力中国》2014,(15):79-79
华人早期移民加拿大的历史往往以男性为中。进行研究与解读,对华裔女性问题的关注度不高,研究层次不深,导致了对华裔群体认识的不全面。事实上。早期加拿大华裔女性数量虽少,但身份却具有独特性,这与她们特殊的经历及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结合加拿大华裔移民史,运用女性主义与后殖民研究方法剖析。对早期华裔女性的身份进行分类研究,能从制度化种族主义与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还原属于她们的历史,同时为更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在加华人群体生存轨迹提供更多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83.
高鑫 《中国报道》2014,(9):75-75
2014年7月23日-8月2日,中国世界语代表团出席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第9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并在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举办了"墨韵书香"李小可书画艺术展暨中美艺术家交流活动、国际世界语大会"中国日"、"魅力北京"图片展等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84.
重庆市政府外侨办大力拓展海外联谊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第三、第四代华裔青少年的联系与沟通,在积极协助招商引资的同时,尤其注重文化交流。市政府外侨办与国侨办合作,举办“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让更多华裔青少年接触了解中华文化,进而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85.
于陆一 《民营科技》2011,(10):98-98
成长是人类社会和文学发展的永恒话题。从华裔美国文学肇始以来,成长主题就贯穿其发展的始终。在此研究华裔美国小说中的成长主题,参照成长小说理论,将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置于20世纪和21世纪初世界离散文化语境中,探讨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少数族裔主人公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建构独立自我、确立自我身份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86.
87.
蔡景 《企业文化》2006,(2):40-42
钟彬娴,作为一名华裔女性,她凭借才智与努力在美国竞争激烈的职场打拼,最终冲破阻挡女性升迁的“玻璃天花板”,成为雅芳公司历史上首位女CEO  相似文献   
88.
89.
三位华裔     
◆民国上将之子商先生 瑞士小镇图尔基.盛夏一天的清晨,刚下过一场细雨的空气中弥漫着植物散发出的清香,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90.
汤亭亭在1976年发表了《女勇士》后使得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上逐渐得到认可。但这本让汤亭亭声名鹊起的重要作品在文坛上也引起了诸多争论。在《女勇士》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中国文化意象,其中“花木兰”和“蔡琰”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女勇士”的重要代表。而在这本自传体小说中从“我”幻想成为“花木兰”为国报仇到“蔡琰”被匈奴俘虏12年后终于打破沉默,在羌笛的伴奏下唱出和谐的歌曲,表现了“我”逐渐试图在中西文化夹缝中寻求平衡、架设桥梁,折射出一个第二代华裔小女孩逐渐成长、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