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55篇
工业经济   17篇
计划管理   110篇
经济学   162篇
综合类   179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154篇
农业经济   13篇
经济概况   197篇
信息产业经济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黄桂田 《董事会》2009,(6):102-102
贪婪!是次贷危机之后华尔街的新标签吗? 或许,利己、逐利、贪婪,只有程度不同,本质差异又有多少呢?与生俱来的逐利性和贪婪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又伴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次贷危机之后,将起因归于贪婪,归因于人的本性,这些道德批判,取巧有余,解决问题则未必是正途。难道可以通过商业伦理的教化去净化人的本性,从而抑制对经济的挑战和伤害吗?  相似文献   
82.
人教版高中语教材第四册选入了曹禺的名作《雷雨》(节选),分析周朴园形象是讲授这课的重要内容。在大多数的语课堂上,以及较通用的权威教学参考书中,对周朴园的形象特征概括不外乎“虚伪、自私、冷酷”。这不能说不对,但可以说是无效的。因为这几个词可以用来描述许多学人物,周朴园这一经典形象的美学特质远未能以之涵盖。下面,作尝试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83.
本文试图围绕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一话题展开探讨,首先通过笔者的所观所感来论述普世文明与地域文明相对立的现状,试图找寻建筑在此背景之下的存在现状,并进一步通过对弗兰普顿著作的阅读,指出地域主义作为一种边缘性实践的存在现状。  相似文献   
84.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现在已成为《物权法》的一部分。不久的未来,将成为我国民法典的一部分。然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却是令人最难以接近的部分,何以如此?这与我们民法专家的自以为是有关。  相似文献   
85.
大众文化和理性主义之间不是对立物,在大众文化悖兴的背景下,发挥大学新功能已成为新思路。应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认识大众文化和理性主义的关系,坚持理性逻辑,树立理想主义精神,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坚持大学的功能和发展方向,在传承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实现批判超越,并以理性逻辑建构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86.
冯又松 《中关村》2013,(5):120-125
莫言所具有的强烈的批判意识,勇敢的先锋主义美学态度,鲜明的本土色彩,是他最大的特色,也是他问鼎2012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理由。  相似文献   
87.
《中关村》2012,(10):98-98
9月,“转正”后的南方科技大学招收的首批188名新生正式步入课堂,开启不一样的大学生活。这批学生是通过高考成绩占60%、自主能力测试占30%、平时成绩占10%的“631”式考核方式给“领”进校门的,这种全国独一无二的综合评价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引发社会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88.
为更好地揭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谲秘,探求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秘妙,马克思于1858年写作完成《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并在其出版时为之写作《序言》。在《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理作出真释,并抉示出自身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与过程。通过对《序言》内容的探赜发现,其中包含着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内容,如研究动因的生成、研究基础的具备、研究任务的确立、研究态度的秉承、研究成果的运用等,其共同构成马克思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当前,对其条分缕析,并引以为鉴,将使我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8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我国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生态与旅游的现实矛盾引发了广泛社会关注,但基于社会与政治发展层面深度有效的学术解释缺乏。缘起于结构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生态学,将社会-生态过程与政治的尺度交互作为分析对象,为生态问题提供了更加平衡与综合的理论研究进路。文章利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论深度考察了政治生态学以及相关的旅游文献,从当代现实、理论缘起、理论发展、旅游参与以及本土议题展开论述,重点分析了国际旅游政治生态学研究思想的3个重要进展趋势:保护地旅游与资源管理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态旅游话语意识的后结构主义批判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正义的实践行动研究。进一步,文章借助政治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反思了我国生态与旅游发展的历史成就与现实问题,并结合二十大报告的政策理路探讨了本土旅游政治生态学研究的相关议题:关注保护地旅游历史过程的政治经济学、关注保护地社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生计的微观政治过程以及关注“两山论”的辩证性与生态发展的现实差距等。文章希冀通过政治生态学的引入,引导中国旅游研究转向生态-旅游人...  相似文献   
90.
本文在简地介绍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由来以后,着重阐述了庄子的仁义礼乐观念,庄子认为:仁义是人本性中的自然之物。当所谓的圣人出现以后,便将仁义从人的自然本性中析离,提取并悬置,成为匡正人行为的工具。于是,世俗之人争相奔命于仁义,庄子从自然无为的“道”的角度出发,指出仁义礼乐是异化人的重要工具,是最大的有为。对此,他持坚决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