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7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22篇
经济学   21篇
综合类   19篇
贸易经济   14篇
农业经济   8篇
经济概况   40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正>一、农垦企业文化的特性企业文化大的概念相同,但从小的概念来看,每个企业又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成因与背景。应该说,目前的企业文化观有很大程度是以工业企业为基准进行拓展的。作为农业企业的黑龙江农垦,自然在文化形成的历史成因与背景上与工业企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和不同点,有着本身独具的特性。如何认识和挖掘发挥好这种特性,对于  相似文献   
122.
王坤 《理论观察》2012,(4):21-22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开创者,也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发起者,他致力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文化建设,虽然晚年时期文化观发生转向,但是他的文化观中的积极思想始终作用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3.
生育文化是指人们在生育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范制度。新型生育文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生育文化,它是现实婚育家庭生活中形成的新思想、新理念、新风尚、新观点、新认识的集中体现。人们的生育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24.
马克思的科技文化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历史性问题,并认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关于人的文化活动,其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的发展更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指导,因此马克思的科技文化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大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5.
不久前在重庆召开的、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绿色健康人居与和谐社区建设高峰论坛暨第叫届环境保护与地产园林文化学术研讨会"上,高燕的题为<我的优秀传统文化观>的演讲博得了来自全国各地众多专家学者的喝彩.  相似文献   
126.
薛雪 《经济研究导刊》2012,(19):293-294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文化选择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课题。着眼于大学生文化选择内涵,基于对大学生文化选择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其影响因素探寻,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引导路径,以利于大学生文化选择的优化和文化价值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7.
目前我国金融信用缺失已成为金融行业备受关注的问题.其所导致的金融信用危机是社会伦理危机的一种表现。本文尝试从经济伦理角度解读这一现象,并从社会伦理制度建设、政府监管等方面阐述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28.
主要论述近代著名民营企业家张謇的文化观与企业管理的关系。指出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是张謇近代文化观形成的根源所在,而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企业管理思想。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以开放、积极的态度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民主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9.
《经济师》2013,(10)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文化认同基本内涵的探讨,结合当代我国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的境遇,提出了新时期强化我国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0.
在长三角城市群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长三角区域极具代表性的徽文化,其价值日益显现.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格局中实现与江南文化的融合创新进而明晰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定位成为发展难题.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出发对其进行研究,无疑会发现徽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关系是实现二者互融互通的依托.与此同时,二者间实现融合发展需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逐步显露.可见,这条融合创新之路立足点的寻求,以及区域历史发展留存的文化与时代环境下区域发展关系的处理等问题,都将成为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