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5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3篇
财政金融   978篇
工业经济   319篇
计划管理   1939篇
经济学   1260篇
综合类   747篇
运输经济   66篇
旅游经济   22篇
贸易经济   1276篇
农业经济   348篇
经济概况   1688篇
信息产业经济   18篇
邮电经济   1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646篇
  2013年   526篇
  2012年   553篇
  2011年   659篇
  2010年   619篇
  2009年   564篇
  2008年   623篇
  2007年   540篇
  2006年   513篇
  2005年   490篇
  2004年   463篇
  2003年   468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企业世界》2008,(4):13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在“财经”年会上指出,现行行政管理中存在十四个突出问题: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现象严重;决策不够科学民主;管理越位、缺位、错位同时存在;对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机构设置不够科学;依法行政做得不够,人浮于事现象较严重;重管制、轻服务倾向较明显;政府与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合作性不高;行政成本相当高,管理过程不够透明;一些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缺乏诚信;公共腐败仍严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还明显存在;权力的边界不够明确,尤其是中央与地方、党委与政府之间的权力边界存在不少模糊之处。  相似文献   
952.
班组长的影响力,是班组长在同职工的长年共事、朝夕相处中,影响职工心理和行为的能力。班组长的影响力又分为刚性影响力和柔性影响力。刚性影响力是上级主管部门赋予班组长的职权所产生的影响力。其特点表现为不可抗拒的强制性,是一种刚性管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权力。柔性影响力,是  相似文献   
953.
二战后,国际格局改变了最初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形成两极格局和多极格局化。每一种国际格局的背后都隐藏着国家实力与权力对比的变化。因此,主要以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为出发点,探讨结构性权力视角下国际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954.
有关数据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已全面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意味着(城市)房屋拆迁与农地征用,意味着对市民和农民拥有的财产权利的一次重大调整——将市民或农民的转移为开发商或政府的。有必要强调指出,市民的祖居和农民的耕地一样,都是他们安身立命的依托,是一项他们事实持有的不动产权利,即使我  相似文献   
955.
《青海财政》2003,(3):4-4
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今年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从严治政、依法行政的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在严厉惩处腐败的同时,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努力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  相似文献   
956.
957.
王德明半年内连开五家店,上海滩的游戏规则:绝对的狂,绝对的敢,绝对的努力;王德明的游戏规则:绝对的信任,绝对的权力,绝对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王德明要实现中国最大百货集团的梦想。  相似文献   
958.
959.
960.
易纲  赵晓  范敏 《中国改革》2004,(6):18-21
1997年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以及经济增长率下滑的迹象,对宏观经济的研讨因此重新成为学术焦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曾对199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作了一个综合性的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与此同时,他们感到另有两个与中国当时宏观经济分析相关的重要专题需要研究;一是美国大萧条的原因及启示,另外就是罗斯福“新政”——为对付美国经济衰退,罗斯福采取了哪些做法,其效果如何,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有何借鉴价值等等。现在当经济学家又进入一轮是否过热的讨论时,他们当初的一些分析仍时时让人想起。本刊之所以在此非常之时,违背行业规律,炒一炒几年前的“冷饭”,因为这盘“冷饭”是值得回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