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7篇
工业经济   8篇
计划管理   32篇
经济学   9篇
综合类   5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5篇
农业经济   4篇
经济概况   24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41.
毛学麟 《新财富》2007,(1):100-102
美国大学的竞争力与其基金会的投资收益回报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近10年来,耶鲁大学基金会通过将资产“外包”给专业投资机构管理,较早地提高了私人股权投资、大宗商品等“另类投资”的资产配置比例,使总资产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以上。而为了控制风险和保证基金会的资产存量,耶鲁大学在基金会资产支出政策上,经历了从盯住长期收益向盯住短期收益的变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42.
作为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和世界资源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一名人民公仆,作为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院长,我目睹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尤其是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这让我不禁深感忧虑。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诸如组织经济基本方式的错误,总是最优先考虑经济增长等等,正是这样才加剧了眼前这些危机。虽然曾经有过许多关于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它们可能影响经济效益而被  相似文献   
43.
《方显廷文集》第1卷由商务印书馆于2011年9月出版。本卷收录方显廷所著《中国之棉纺织业》。这是一部对中国棉纺织业进行全面调查与研究的重要经济学著作。方显廷(H.D.Fong,1903—1985)是20世纪中国著名经济学家,1928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南开大学。1931—  相似文献   
44.
《东方企业家》2007,(1):15-15
人类文明的兴衰真的存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规律吗?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志武劝告中国不要有一厢情愿的“风水轮流转”情结。  相似文献   
45.
10月24日,在《Science》期刊注销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的研究,第一次证实“暖”的东西真的会“暖进心里”!他们找来了41个大学生作实验,先递给他们一人一杯饮料,有的是热咖啡,有的是冰咖啡,然后让他们不知不觉地握着那杯咖啡走进门,开始填一份问卷。这份问卷形容一个小存存的“甲君”,然后再请学生从1分到7分评价一下他们对于这个“甲君”各方面的观感如何,其中一项包括“甲君是不是一个温暖的人?”  相似文献   
46.
王珍 《中关村》2012,(4):67-67
这家以“全球女性、时尚网购”为旗号的电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地铁站打出大幅广告,通过模特演绎着欧美的时尚风潮。特色2006年12月,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李曙东和从耶鲁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学成回国、曾在麦考林任职的佘晓成,点燃创业激情,成立了广州摩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47.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机构投资人之一,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运作模式是无数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效仿的对象,本文通过介绍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发展历程和其在大学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详细解读基金在私募股权、实物投资、绝对收益基金、境内外股票和固定收益资产投资的配置及变化趋势,揭示耶鲁捐赠基金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并针对国内大学基金发展的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8.
新西兰天空湛蓝,海水澄澈,漫山遍野覆盖着草地和森林.无论你走到全国的哪一座城镇,都如同置身于花园中.新西兰生态成效得到了国际认可.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公布的包括衡量各国在大气臭氧含量、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等环境指数和各国政府的环境治理措施内容的<2006年环境表现指数>报告指出,全球只有新西兰和5个北欧国家在一系列环境保护成果考察项目中实现85%以上的达标率.  相似文献   
49.
针对当前的“钱荒”与钱的“体外循环”问题,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联合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50.
孙志 《财政监督》2006,(12):72-72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先生在一次媒体访谈中称:“中国传统学者的学问是许愿式学问”。“谁许下的愿望最美,谁的学问就最高”。时至今日,在这种许愿式学问里打滚者仍然众多,他们缺乏实证和逻辑推演的勇气、能力,不愿意面对或没有能力揭示真实世界存在的人性弱点和制度、文化形成变迁的诸多约束条件和运行机理。他们乐于道德标榜和说教,以自身好恶来构筑“道德裁判所”,以圣贤或代圣贤立言者自居,排斥他们自我认定的“异端”。我认为,有必要对如何构建符合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道德生成、运行机制加以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