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5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18篇
经济学   18篇
运输经济   6篇
贸易经济   36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39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新亚 《中国经贸》2005,(12):82-83
根据中国传统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居于优势地位的历史事实判断,郑和七下西洋的成功,与他掌握有当时国际上普遍需求的中国商品有密切的关系。为此,一个国家输出商品的能力,确实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72.
《企业标准化》2010,(16):25-29
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郑和曾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明朝海军舰队,做了七次规模巨大的远洋航行,到过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中东地区很多国家,甚至远至红海、麦加和非洲东海岸。  相似文献   
73.
在纽约举办的全球亚洲领导人会议上,有专家预测未来中国GDP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很多人也提出一些问题:中国的经济和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市场的领先者?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成为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平等合作伙伴?由此让笔者联想到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相似文献   
74.
这个宝船基于中国5 000年传统文化,又吸收和融合了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企业最佳实践,它就是中国管理模式。在纽约举办的全球亚洲领导人会议上,有专家预测未来中国GDP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很多人也提出一些问题:中国的经济和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市场的领先者?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成为全  相似文献   
75.
李新烽 《国土经济》2005,(8S):52-53
印度洋西岸名城摩加迪沙是今天索马里的首都,那里昔日是木骨都束国所在地。郑和船队曾两次远航到此,如今还留有一些遗迹。结束对肯尼亚的采访后,记者为踏寻郑和足迹来到摩加迪沙这座以白色为主要色调的城市。  相似文献   
76.
《云南农村经济》2005,(4):F0003
7月15日举行的文艺界,新闻界赴郑和故里采风,采访活动联谊会上.省委副书记丹增指出:还有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不知道郑和是云南人,应叫响“郑和是云南人”。郑和是世界伟人,打好郑和牌“一本万利”。丹增指出,去年以来,云南省就着力打造郑和品牌,叫响“郑和是云南人”。  相似文献   
77.
刘重日 《中国经贸》2004,(12):82-82
郑和死后不久短命的宣宗皇帝在位不到十年便”驾崩”了.长子朱祁镇继承了皇位天顺年间.也曾想派人再“下西洋”.被朝臣们阻拦了.没能如愿。到他儿子宪宗时,于成化九年(1473年).意欲重下西洋向兵部调阅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三日不得”兵部尚书项忠慌忙追问库吏回答是“丢失了”。  相似文献   
78.
截至永乐14年底(公元1416年),“西洋”各国(包括东非在内)到中国访问的就有十九个国家的使,开创了明王朝从来没有过的外交盛况。可以说郑和在15世纪初叶的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掀起了一阵“郑旋风”。  相似文献   
79.
600年前的7月11日,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航海家和外交家郑和七下西洋首次出航的日子。郑和当年途经的亚非许多国家都举行了纪念活动。我国更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联合17个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从今年起将这一天定为“航海日”,同时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相似文献   
80.
远航之迷     
600年后重新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一件密切联系现实需要的史学研究工作。因为郑和所开辟的航线,不仅是沟通了东方与西方这两个地域。而且是实现了以贸易为首要目标的文化交流。只有当我们汲取无数经验教训。确立了坚持市场经济观念.并且不断接近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一体化目标.才能够体会到郑和所开辟的事业.实在具有“无以过之”的价值。为在今后发展中国经贸事业的工作中继承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刊特邀丝路文化专家黄新亚先生围绕郑和下西洋问题作系列专论,更希望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这一历史课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