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6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27篇
经济学   12篇
综合类   29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12篇
农业经济   7篇
经济概况   64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都市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去惯了热门景点,是该靠近纯粹而美好的“世外桃源”的时候了。京城及周边,到底有哪些可以称得上是“世外桃源”的地方呢?  相似文献   
82.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描绘了一幅平淡、恬静的美好画面.  相似文献   
83.
陶诗秀 《乡镇论坛》2014,(30):34-34
又是一年重阳晶,秋风送爽菊花香。菊花因在九月绽放,又称“九花”,故而九月别称“菊月”。九月九日,也称“菊日”。“九九”谐音“久久”,又成为长寿的象征,因而菊花又被誉为长寿之花,重阳赏菊,也是民间一大雅事。早在魏晋时期,文人雅士重阳聚会、赏菊赋诗便是一大时尚。田园诗人陶渊明,便是赏菊名家。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4.
王举芳 《湖北审计》2011,(11):52-52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偶然读到宋朝朱淑真的这首《菊花》诗,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因为他是“菊痴”.菊能况其高洁的人格。  相似文献   
85.
东晋时,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在迫于生计两度出任江州祭酒和彭泽令的小官后,终于彻底辞官归隐。在为辞去彭泽令而作的《归去来辞》中,四十岁的他写道:“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第一句中的“谏”作“改正”解,当是陶渊明对第一次辞官后再度入仕的自责,第二句则是为自己排解和自我安慰。我辈不才,却也碰到和渊明公相同的问题,每每厕身于商圈政界,周旋应付。值此时,心中一方面念诵陶公大作,深感愧对先贤;  相似文献   
86.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可见《归去来兮辞》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诤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经久以来,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  相似文献   
87.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作为一个士大夫,他能亲身参加劳动,并体验农耕生活的艰苦,甚至到了“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和外出乞食的地步,但他甘处贫困而不丧失操守和气节,从而实现了人生的完美和崇高,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以钟嵘《诗品》批评的角度入手,阐释《诗品》对陶渊明诗的评价,探讨了陶诗的渊源,分析了在钟嵘的诗歌理论体系中将其置于中品的原因,并肯定陶诗的地位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8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诗句里怡然自得的闲适生活,对于现在过着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然而,一向敢想敢为的唐耀培却把诗里描绘的这种生活变成了现实。2011年,唐耀培在广东省惠州市仲恺区潼湖镇的永平村开发了一片230多亩的基地,植树造林,种菜栽果,养鱼喂鸭,  相似文献   
90.
金丹 《经济》2012,(11):176
听说最近有本《酒杯里的中国》要出版,讲得都是酒场中的门道儿。诚然,酒里从来就不缺故事。还有人专门把敬酒词令写成一本书。我曾经在酒桌上见过能言善辩之人,喝每一杯酒之前都出口成章,不论是自己喝还是敬别人都能说出一堆理由来,轻重拿捏得恰到好处,此人是接待办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