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3篇
  免费   86篇
财政金融   171篇
工业经济   198篇
计划管理   191篇
经济学   386篇
综合类   138篇
运输经济   9篇
旅游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173篇
农业经济   552篇
经济概况   276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1.
As agricultural policies affect land use, they have effects on 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in agricultural regions through changes of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ices of inputs and outputs, regulations and incentives can change, forcing or encouraging farmers to adopt new crop rotations. This paper shows how a bio-economic model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and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policie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risk of soil erosion at the example of a region in North-Eastern Germany. The model uses both an assessment tool that is based on a fuzzy-logic approach for the estimation of soil erosion risk of cropping practices, and a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that simulates farmers’ economic behaviour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gross margin maximisation being the main goal of farmers’ actions.The analysed policy options were both a targeted and an untargeted incentive programme for reduced tillage, and a restriction option where high erosive crops are not allowed on high erodible field typ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licy changes can have an impact on soil erosion. Furthermore, soil conservation policies are shown to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efficiency in terms of reduced soil erosion related to the costs of the policy. In the case of this study, a restriction option wa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incentive options. The results of such simulations can serve as a decision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conservation policies and help to foresee the effects of general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policies.  相似文献   
112.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文对中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农业现代化依赖城镇化,同时又推动城镇化不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还是保证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途径.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脱节,农业与非农产业脱节,农民与城镇市民脱节成为新时期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用现代企业理念去经营管理农业企业;强化社会对农业发展的全面支持等是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3.
城市扩展的两个均衡条件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认为中国的快速城市化侵占了大量的耕地,是迫使粮食在质量差的土地上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了巨大的外部成本,应将其整合到城市扩展的代价中,以提高农业对土地的竞争性,求得城乡之间良好平衡.在这个基础上,还应在市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之间取得平衡,即边缘地块上地租的净增加值应相等.收取的外部费用要用于土地的农业生产外部不经济性治理.土地管理应城乡整合,包括都市更新与新区建设通盘考虑.论文的研究等价于说,如果做到了如上所迷,那么城市扩展导致的土地价值上升部分就能够覆盖它的社会代价: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拆迁投入、土地生产力建设投入和消除土地的农业生产外部不经济性投入.城市发展用地和农业用地会处在一个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取得良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4.
针对我国台湾自1895年农业社会迄今各政治环境及经济增长阶段,归纳台湾的城市规划功能演进.日治时代农业社会的城市规划强调环境卫生以及城市分工体系;光复后,城市规划的功能在于将土地资本转为工业资本,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开始紧密相连.因此到了工业发展阶段,城市规划的执行经费主要依靠各项土地政策筹措,以达成完善规划工业区的功能,并通过公私协力模式以及成立由学者及民意代表组成的审议委会员,实现协调社会利益的功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走向由经济、城市以及土地的专门人才统筹及审议城市规划,实现以城市规划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台湾通过强化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的配套以推动各项城市规划功能,值得我国大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5.
采取高效的运行方式是发挥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效能的关键。文章以湖南省星火科技12396服务平台的运行实践为例,从农业信息平台的服务终端、服务方式、服务流程、服务规范等方面,对典型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运行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16.
论建立塔里木河流域配水机制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设计建立流域配水机制,以期合理分配水资源,维护流域生态平衡,实现流域内水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7.
微观企业TFP通常是不可观测的,它的估计面临内生性、联立性等诸多问题。在系统分析微观生产函数估计所面临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经过蒙特卡洛模拟法,比较了微观生产函数最新估计方法的优劣,发现广泛应用的OP、LP和ACF参数估计方法,倾向于高估微观企业的TFP,而De Loecker、GNR和联合估计的TFP测度方法能够得到TFP的稳健估计,增加值类生产函数估计倾向于高估微观企业的TFP,并且高估TFP的离散程度。将前沿TFP测度方法用于中国生产要素错误配置问题的研究,发现要素再配置具有显著的TFP促进效应,但是低于Hsieh和Klenow(2009)政策模拟的估计结果。据此,提出以微观企业TFP开展实证研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8.
本文提出了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地区增长差异分析框架,将各地区劳均产出差距分解为劳均资本差异、经济规模差异和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三个部分。利用改革时期的省级数据,本文发现尽管要素投入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地区劳均产出差异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将成为今后中国地区增长差异的主要决定力量。而且,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绝对发散趋势,严重的技术扩散壁垒加剧了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马太效应”,短期内地区差距不会随经济发展而缩小,政府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对地区发展进行调节,尤其要促进地区间技术扩散,使各地区更好地分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9.
通过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 ,修正外生农业技术进步的假设 ,本文提出了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 ,并以此对倍受瞩目也颇多争议的“东亚奇迹”及中国经济 ,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 ,“东亚奇迹”是传统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向现代非农业部门的结果 ;是现代部门以资本反哺传统部门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结果 ;也是现代部门均衡发展 ,吸纳剩余劳动力 ,加速结构转换的结果。因此 ,虽然非农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不够显著 ,但劳动力结构转换仍然推动经济实现了持久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20.
中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分析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稳定和提高棉花产量、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12个主产省棉花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重点考察了其时序波动和地区差异特征;其次探讨了棉花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9年,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和时序波动特征明显,西北棉区技术效率最高且波动最小,其次是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技术效率最低且波动最剧烈;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受教育程度、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和非农产业发展对棉花生产的技术效率有正效应,非农人口比例和异常天气的负面影响较大.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