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3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881篇
工业经济   141篇
计划管理   1005篇
经济学   2236篇
综合类   551篇
运输经济   48篇
旅游经济   78篇
贸易经济   713篇
农业经济   256篇
经济概况   1149篇
  2025年   1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209篇
  2020年   335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340篇
  2013年   429篇
  2012年   517篇
  2011年   667篇
  2010年   457篇
  2009年   488篇
  2008年   590篇
  2007年   530篇
  2006年   445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目的]区域经济发展反映经济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规划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先构建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层析分析法确定权重,结合线性加权和函数计算生态农业评价指数,通过相关分析法分析生态农业各个指标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最终确定生态农业对成渝经济区经济的影响程度。[结果]生态农业指标中评价指数大于0.9是森林覆盖率,介于0.8~0.7的包括投入产出比、土地生产率、农业科技贡献率、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劳动生产率、化肥施用量。且生态农业中各个指标与GDP都正相关,其中森林覆盖率、人均收入增长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和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与GDP显著相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最大。[结论]成渝经济区经济受生态农业的影响,进一步选取更多生态农业相关因素,对于全面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2.
红三角经济圈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ESDA方法,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1990—2008年红三角经济圈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三角经济圈区域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其中赣州市、韶关市和郴州市内部差异呈现波动中不断上升,区域间差异在波动中不断缩小;县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出东西两极分化现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县域以韶关市区、郴州市区和赣州市区为核心形成三个高值区;三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倒"U"型曲线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心城市的规模对区域影响显著,改善交通和培育中心城市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根据经济关联性把红三角经济圈县域分成扩散型、极化型、塌陷型和传染型,不同类型区域对应不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3.
旅游业的提质增效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关键举措之一.基于DEA-Malmquist模型,测度2011—2018年珠江-西江经济带11市旅游效率,并进一步分析其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综合效率值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且西江流域旅游综合效率值整体高于珠江流域;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纯技术效率呈不稳定波动状态;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呈西高东低的态势,即西江流域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模式优化方面较珠江流域更具优势.因此,围绕旅游业帮扶体制建立、旅游业专业人才培养、以局部旅游资源优势带动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全面提升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效率和水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4.
中国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Kakwani等人提出的测度方法--减贫经济增长率,定量分析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对于城乡贫困的影响.结论显示,经济增长对高阶贫困指数的影响大于低阶贫困指数,表明反贫困成本(转移支付金额)相对于贫困人口而言,对经济增长更加敏感.同时,减贫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要明显高于实际收入增长率,这意味着贫困人口更易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冲击.因此,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以及改善收入分配、加强社会保障等有利于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15.
基于CH模型,测算2003—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并采用可以有效控制内生性问题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市场分割以及其他因素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能显著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但市场分割通过扭曲本地市场的交易成本间接阻碍了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第二,考虑市场分割调节作用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于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第三,从区域角度看,下游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中上游则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市场分割(即地方保护);且在存有区际差别市场分割程度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吸收逆向溢出技术的作用具有\"倒U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6.
全球价值链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今天称霸全球的跨国公司,它的快速生长是最近全球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现象;由于它正在覆盖全球市场,正在改变经济生活中的支配关系和利益分配,由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目标是追求经济租,而且经济租由于全球价值链的大扩展而超越了要素回报的经济学意义,改变了经济中的分配格局,因此价值链不再是一个商业战略和管理问题,而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市场的概念也应当随经济的全球化而重新定义。目前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全球化挑战,就是在全球价值链的笼罩下谋求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7.
基于1987-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SYS-GMM模型研究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区分高级与基本人力资本基础上,基于招生率和收入维度,从全局和阶段差异视角剖析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提速的机制演进。研究发现:全局而言,两种测度下基础和高级人力资本各自以数量及创新方式驱动经济增长,并呈现以数量驱动为主,数量、创新双驱动的增长模式;从演进视角看,两种测度均表明,高级人力资本创新驱动是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但相比旧常态阶段,基础人力资本数量驱动日趋弱化并呈异质性;进一步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城镇化及开放程度均对创新驱动有不同程度激励效应,而城镇化是挤出数量驱动的主要推手。  相似文献   
118.
A generalization is presented of the existence results for an optimal consumption problem of Aumann and Perles [4] and Cox and Huang [10]. In addition, we present a very general optimality principle. Received: July 14, 1999; revised version: September 9, 1999  相似文献   
119.
Summa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sider environmental taxation which would control emissions of firms in a model of growth cycles. In the model presented below, the economy may experience two phases of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no-innovation growth regime” and “the innovation-led growth regime”. Aggregate 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main constant in the no-innovation growth regime, while they perpetually increase in the innovation-led growth regime.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tax plays a key role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economy stably converges to one of the two regimes or fluctuates permanently between them. It also shows that there is a critical level of the tax and that the economy obtains higher growth rates of 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by raising (or reducing) the tax if the initial tax is below (or above) the critical level. Received: April 2, 2001; revised version: March 21, 2002 RID="*" ID="*" This research reported here was conducted within the research project “Project on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t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Hitotsubashi University. I am deeply grateful to an anonymous referee for his or her insightful comments, which greatly improved the paper. I also thank Hiroshi Honda, Yasuo Maeda, Yuji Nakayama, and participants in workshops at Hitotsubashi University, Kyoto University, Nagoya University, Osaka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Tsukuba, 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Tokyo for their valuabl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Any remaining errors are mine.  相似文献   
120.
在武汉城市圈整体增长势头良好的同时,圈内城市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不容忽视。武汉城市圈的包容性增长已成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命题,其包容性增长需要尽可能消除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缺陷。通过法律从纵横两个维度对政府行为和市场主体行为加以规制,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让圈内城市和人民都能平等共享城市圈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