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09篇
财政金融   47篇
工业经济   27篇
计划管理   577篇
经济学   1183篇
综合类   1836篇
运输经济   875篇
旅游经济   3262篇
贸易经济   790篇
农业经济   768篇
经济概况   117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292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399篇
  2016年   343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534篇
  2013年   1542篇
  2012年   763篇
  2011年   807篇
  2010年   642篇
  2009年   617篇
  2008年   705篇
  2007年   581篇
  2006年   561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270篇
  2003年   248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70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其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以期对四川省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开发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4个方面20个具体指标构成评价综合层,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系统分析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在综合评价层中,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开发情况的权重值分别为0.426 5和0.328 4,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0.104 2和0.140 9。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85.48,为2级水平。[结论]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有较大提升空间;交通开发难度较大和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增加交通便捷性,培养一批高素质旅游服务人才队伍是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2.
[目的]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研究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今后合理优化农业生态旅游布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地理集中指数和平均分布密度3个指标来分析河北省农业生态旅游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1)河北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总体呈集聚分布,主要分布于河北省中南部和东北部地区。(2)从各地级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数目看,邢台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个数最多,为38个,占总数的19.68%。其次是保定市,为28个,占总数的14.51%。沧州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数目最少,仅为6个,占总数的3.11%。(3)各地级市中,邢台市和秦皇岛市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平均分布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30.43个/万km 2和24.32个/万km 2。沧州、承德和张家口的分布密度较低,分别为4.47个/万km 2、3.04个/万km 2和4.17个/万km 2。(4)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影响河北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该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市域分布不均匀,各地市间发展极不平衡。今后,一方面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增加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发挥当地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逐步缩短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43.
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考察并分析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试图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为今后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为西北地区其他省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以甘肃省在建的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规律,并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指数R=0.71,表现为凝聚型分布,地理集中指数Z=26.73,均匀度C=0.016,表现为非均衡集中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根据核密度分析的集聚程度,将示范村空间分布划分为三大片区,共形成5个中心区, 1个次中心区。[结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整体呈凝聚型分布,区域分布呈现出非均衡集中型状态,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乡村旅游示范村密度在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多中心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格局受地形地貌与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政策、人口与经济、客源市场与交通、文化等人文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4.
[目的]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确立为旅游业增添了新的旅游吸引模式,成为新时期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方法]文章利用ArcGIS102,运用最邻近距离法、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标记在地图上的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其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1)示范区空间分布不均衡,呈典型的聚集型分布,从区域角度来看,西部地区示范区数量多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相对较少,与传统认知上的示范区分布格局存在一定错位; (2)示范区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江浙皖、湘赣交界、晋豫交界、陕渝交界等地区示范区聚集最多,形成显著的高密度区; (3)示范区规模度差距较大,上海、北京、江苏、天津等省市规模度较大,其他省市规模度较小; (4)示范区空间分布受到资源禀赋、区位交通、社会经济、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呈现“傍景”“环路”的分布格局。[结论]全域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不均衡,各省市既要挖掘自身核心竞争力,也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突出示范区模范带头作用,达到辐射周边市县的效果,实现全域旅游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45.
红色旅游是在上个世纪伴随着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产生、成长的专项旅游产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红色旅游区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产品开发的单一、无序且不成体系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原则,并从不同角度对区域红色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6.
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在过去已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旅游品牌,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等因素影响,其竞争力还偏弱。本文着重探讨西部旅游品牌的竞争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促使其旅游品牌竞争力得以提升的战略。  相似文献   
147.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绿色会展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理论自上个世纪60年代由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提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今开始重视运用于会展业的发展之中。我国会展经济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但许多展会的开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构建绿色会展动力机制,旨在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为会展组织机构开展良性竞争机制的提供依据,更有利于参展商不断提高参展产品质量,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绿色监督,并为展会的系统设计提供绿色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48.
国外动漫旅游开发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通过对国外动漫旅游开发经验的学习、借鉴基础上,做大做强上海动漫产业成为可能。研究表明:营造特色动漫景点,完善动漫观光设施,打造特色动漫会展品牌,能有效促进上海市动漫旅游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9.
乡村社区旅游业早期从业者研究——元阳梯田案例之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某些深藏不露的山水与文化正被迅速地纳入到旅游消费市场中,云南省红河自治州的元阳梯田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在这些新兴旅游地(不少属于乡村社区)里,最先涉足旅游服务的人群可称为"旅游业早期从业者".元阳梯田案例研究发现,乡村社区里的旅游业早期从业者可能有两种类型:乡村精英型和穷则思变型.同时.文化掮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各类旅游业早期从业者的示范作用不同,地方政府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关于"社区参与旅游"模式的探讨,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理论不失为一个有用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0.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与中国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翁瑾 《旅游学刊》2008,23(6):30-35
本文研究了1986年至2005年中国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动情况,并对两类入境旅游集中的典型地区的旅游发展路径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中国入境旅游在总体趋于分散的背景下,也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集聚现象.第一,长期以来入境旅游在传统旅游热点地区高度集聚;第二,云南成长为新的集聚中心.对于前者的解释是,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较高的知名度使传统旅游热点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进入了一个动态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后者的解释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差异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以及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云南旅游成功地实现了从"低水平陷阱"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惊人一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