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80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1056篇 |
工业经济 | 170篇 |
计划管理 | 653篇 |
经济学 | 1431篇 |
综合类 | 323篇 |
运输经济 | 124篇 |
旅游经济 | 43篇 |
贸易经济 | 526篇 |
农业经济 | 41篇 |
经济概况 | 472篇 |
信息产业经济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124篇 |
2021年 | 170篇 |
2020年 | 238篇 |
2019年 | 165篇 |
2018年 | 159篇 |
2017年 | 195篇 |
2016年 | 207篇 |
2015年 | 147篇 |
2014年 | 243篇 |
2013年 | 261篇 |
2012年 | 314篇 |
2011年 | 388篇 |
2010年 | 261篇 |
2009年 | 288篇 |
2008年 | 342篇 |
2007年 | 297篇 |
2006年 | 289篇 |
2005年 | 177篇 |
2004年 | 155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前,“钱荒”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缺陷,自身规模小、风险大、信用度低,以及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比较薄弱等。因此,要改变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应从金融服务体系、政府政策扶持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2.
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使用1985—2017年中国绿色技术专利数据,基于创新组织微观视角,运用负二项回归分析方法探究中心度、结构洞与聚集性3类合作网络特征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以及知识广度、知识深度与知识融合性3类知识基础特征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①中心度与结构洞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聚集性对其具有负向影响;②知识广度削弱了中心度与结构洞的正向影响,同时削弱了聚集性的负向影响;知识深度强化了中心度与结构洞的正向影响,削弱了聚集性的负向影响;知识融合性在合作网络特征对不同类型绿色技术专利申请数的影响中具有不同的调节机制。最后,基于合作网络特征与知识基础特征优化视角,为我国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创新组织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3.
风险投资参与对中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折价的影响——不同证券市场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考察中资企业在不同市场上市时风险投资的参与是否影响首次公开发行折价。研究发现,在大陆中小板和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中,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IPO折价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支持声誉效应假说,即风险投资机构以IPO折价来提早退出投资项目,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声誉,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在美国市场风险投资的参与对IPO折价则没有显著影响。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从业时间短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参与投资的公司上市时的历史也较短;风险投资进入企业的时间越长,IPO折价水平也越高。这两个检验都验证了风险投资机构通过IPO折价提早退出投资项目,进一步支持了声誉效应假说。 相似文献
84.
85.
贺文峰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5)
文章旨在梳理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体系的演进过程,通过时序研究方法揭示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发展动态与脉络。研究发现,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与其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经济繁荣期监管当局倾向放松监管,这其中有着十分复杂的利益攸关方的激烈博弈,而在经济衰退期,在金融体系风险的压力下,监管当局会收紧监管标准。从中可以窥见,上世纪20年代前的宽松监管与1929年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繁荣与70年代经济滞涨,监管加强,80年代初的放松管制与80年代中后期银行大量倒闭,90年代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交替出现的银行业监管放松与收紧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研究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历史、监管体系和监管措施,有助于我国加强银行体系的风险防范,完善银行业资本监管制度和机制。 相似文献
86.
87.
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就不同来源金融资本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内源融资与企业研发投入正相关,高成长性企业表现尤为显著;②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正相关,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研发投入负相关,且资产负债率负向调节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应适度控制债权融资水平,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动机,并有效发挥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的积极作用;③风险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8.
融资成本、寻租行为和企业内部资本配置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本文构造了一个两层次委托代理模型,强调了外部资本市场和内部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表明,资本配置扭曲和资本使用效率低下的关键是外部资本市场运作不完善对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寻租行为的影响。本文的分析表明,融资成本偏低的外部资本市场不仅会促使企业CEO过分扩大融资规模,而且会加剧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寻租行为,导致资本配置不当、投资缺乏效率的不良后果。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必须改变融资成本偏低的现状,并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才能解决我国企业融资过热、资本使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9.
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 总被引:63,自引:9,他引:63
本文讨论我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的决定因素问题。在标准的新古典要素分配份额模型中,本文引入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以及企业目标函数的差异,建立了要素分配份额的决定模型。根据这个理论模型,本文建立了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的计量模型,并利用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表明,垄断能力越高,资本收入份额越高,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资本收入份额存在明显差异,国有企业的资本收入份额明显低于非国有企业,各类经济性质企业的资本收入份额从高到低依次为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企业、法人投资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传统新古典分配模型考虑的技术因素,包括要素投入比的变化和技术进步,对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表明我国工业部门要素替代弹性为1,因而劳动与资本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要素分配份额没有显著影响。我们的结论是,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市场垄断增加和国有部门改制引起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改变。 相似文献
90.
Summary. We construct an OLG model with network effects to examine skill obsolescence when individuals can choose technological vintages. In the absence of transfer payments, some regions of the parameter space have unique stationary equilibria, others have unique cyclical equilibria, and others have multiple stationary equilibria. All equilibria are Pareto efficient. However, rat race equilibria can exist in which all agents currently alive prefer a slower rate of progress than occurs in equilibrium. When contemporaneous transfers are allowed, equilibria are unique everywhere, but a cycle still exists, and a rat race can still arise in equilibrium. Allowing intertemporal transfers (debt) ensures that all equilibria are stationary. In the relevant parameter range, the introduction of debt can eliminate cycles and increase the long-run growth rate. No rat race equilibria exist when debt is allowed.Received: 3 January 2002, Revised: 3 June 2004, JEL Classification Numbers:
041, J24, O33.
Correspondence to: Ian P. KingEarly versions of this paper were presented at the West Coast Macro Workshop, the Mid-West Macro Meetings, the Canadian Macroeconomics Study Group Meetings, and the 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 Meetings. We would like to thank V. V. Chari, Merwan Engineer, Don Ferguson, John Hillas, John Knowles, Dan Peled, Dan Usher, Linda Welling and Julian Wright for helpful comments. We are especially grateful to an anonymous referee for some very useful and substantive comm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