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7篇
工业经济   7篇
计划管理   37篇
经济学   40篇
综合类   25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9篇
贸易经济   29篇
农业经济   85篇
经济概况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61.
农牧交错带农户退耕还草意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基于农牧交错带存在的经济生态问题及农牧结合的特征,在政府对"退耕还草"的农户给予补贴的最短期限即将届满的情况下,应用博弈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如果因国家减少退耕补贴,农户退耕收入少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时,农户基于自己的利益与生存需求是否愿意继续退耕的迫切问题。结果表明当国家降低补贴标准,农户退耕收入少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时,农户不愿意在原退耕的基础上再退耕。  相似文献   
162.
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出现了外资对畜牧业龙头企业并购力度加强和畜产品贸易逆差加大的新情况。该文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给出了建立外资并购的监管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3.
定西市是农业大市,也是畜产品产销大市.定西发展畜牧业,关键在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设施畜牧业.该文通过分析定西市发展设施畜牧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探索建立与定西市自身特点相适应的设施畜牧业发展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设施畜牧业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4.
[目的]分析和预测四川省畜产品的供给现状及预测,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使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方法]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在分析2007—2016年四川省畜产品现状基础上,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利用灰色系统理论,采用GM(1, 1)模型对未来10年四川省的畜产品供给进行预测。[结果]结果显示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结果可信。四川省未来10年的畜产品产量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且各市区的畜产品产量存在区域差异,肉类总产、猪肉以及禽肉产量都呈上涨趋势,仅有较少市区的牛、羊、兔等草食性动物的产量有所下降。[结论]未来应该从保障产品供给、转变消费观念以及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着手,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方向性借鉴指导,推动畜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在宏观政策、行业动向、发展路径和市场环境等均发生全新转变的情境下,分析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的演替规律,合理规划农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成为关乎农牧交错地带实施乡村振兴成败的重要环节。方法 文章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化德县为研究对象,利用SWOT分析方法,梳理农牧业资源配比优劣,外部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农牧产业发展提供分析思路。结果 突出绿色和健康的产业发展理念,以生态化、集约化、链条化、智慧化、品牌化和融合化为原则,打造现代种植业产业链和现代养殖业产业链,创新发展现代农牧业服务产业链,形成现代健康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结合当地资源环境基础和“三区三线”约束,打造“两轴”、“五区”和“多极”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结论 通过对化德县农牧产业的发展规划研究,明确农牧交错地区农牧业发展应走现代产业要素集聚、产业融合与循环农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采取以城关镇为中心,现代农牧业融合区为外围圈层,农牧业专业化增长极点状相间分布,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程度向外围递减的“类杜能圈”空间结构,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县域农牧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6.
目的 补短板、强弱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畜牧业全产业链。方法 文章基于产业链的视角系统阐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了上游(良种繁育、饲料生产)、中游(医疗服务、养殖体系)、下游(物流运输、畜禽产品加工)、资源化利用(氮养分贡献率、磷养分贡献率、钾养分贡献率)4个维度26个指标的畜牧业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0—2019年湖北省各市(州、区)数据分析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同时测度了产业链视角下两两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 湖北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化特征,各产业间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度较低,“中游—下游”系统间协调度最低,基本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各市(州、区)畜牧业产业链各环节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度基本处于中度失调状态。结论 应重点建全湖北省畜牧业产业链,以畜禽养殖为中心,向上游的育种、饲料延伸,向下游的加工后延,同时结合种养环节,构建生产、加工、环保一体化的全产业链。  相似文献   
167.
[目的]畜产品消费占食物消费比重逐渐上升,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与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已经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但测度两者联系的研究不够充裕。文章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有助于弥补城镇化和食物消费关联性的文献缺口,也可以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给相关部门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在统计描述中国畜产品消费历史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对比分析不同城镇化背景下畜产品消费趋势,详细分析城镇化给畜产品消费带来的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结果]城镇化率越高,畜产品消费量就越多。从消费结构上看,未来脂肪和能量含量较高的猪肉消费比重下降较为明显,而富含蛋白质的牛羊肉、蛋类消费比重稍有增长,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兼重的奶类消费比重上升较为明显。脂肪含量相对较少且环保压力较小的禽类消费增长速度是肉类中最快的,且其增速在未来或将逐渐超过奶类。从城乡角度看,农村居民畜产品增长速度快于城镇,但城镇总体畜产品消费量多于农村。[结论]最后建议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标准化流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发展;健全畜产品消费可追溯体系,在做好畜产品检验检疫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畜产品消费趋势,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168.
[目的]测算2010—2019年全国畜牧业产业集聚度并研究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及渠道路径。[方法]文章利用区位熵指数测算畜牧业产业集聚水平,构建畜牧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模型,结合调节模型、中介模型来检验畜牧业产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机制,并使用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1)畜牧业产业集聚具有门槛效应,只有超过门槛值之后,畜牧业产业集聚才能推动经济增长;(2)在畜牧业要素禀赋多的地区的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要素禀赋具有调节作用,畜牧业子产业具有中介效应。(3)内蒙古、吉林、湖北与新疆4省区位于产业集聚U型曲线右侧,畜牧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4)辽宁、湖南、海南、西藏、云南、贵州6省区刚过畜牧业产业门槛,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初步呈现;(5)广西、四川、河南和安徽4省区处于U型曲线左侧,需调整或改变他们的产业结构;(6)江西、河北、青海、黑龙江的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倒U型作用,且这4个省畜牧业产业集聚度已超过最优点,需注意规模不经济问题。[结论]各地应根据本地畜牧业要素禀赋与产业集聚情况,采用对应的产业政策,推动畜牧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9.
目的 文章分析了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以挖掘贸易潜力,推进双边畜产品贸易发展和畜牧产业合作。方法 运用2001—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度中国对沿线国家畜产品贸易效率及潜力,并对经济规模、对外投资、地理位置等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对外投资、是否加入WTO都对中国畜产品出口沿线国家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沿线国家的政治稳定程度和畜牧业发展水平则对中国畜产品出口该地区有抑制作用。结论 中国对沿线国家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极不平衡,对亚欧经济带国家的出口效率远高于中亚及环中亚经济带;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从高到依次为环中亚经济带、中亚经济带和亚欧经济带,其中,对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等中西亚国家的畜产品市场潜力极大。我国应积极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完善自身贸易环境,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提高中国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释放贸易潜力,推动双边贸易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70.
ABSTRACT

Good research demands that researchers are reflexive, understanding that all findings are socially constructed and susceptible to the unacknowledged interests of the researcher. When studying the consumption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how does a researcher mitigate a potential secularist worldview to consider consumers’ alternative metaphysical assumptions? And when these alternative worldviews posit divine and occult forces, how should the researcher study and theorise these forces? Based on our research of Pentecostalism in Ghana, we offer four suggestions. First, we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delineating the socio-historical context of our informants’ worldview. Second, we encourage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indigenous methods that may be more culturally sensitive; in this case, we show how religious testimony offers new insights as a way of knowing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our informants’ worldview. Third, we advocate theorising within the frame of the indigenous metaphysical worldviews, such as understanding the religious testimonies as affective performances. Finally, we reflect on the benefits of moving beyond reflexivity to paths of action that seek rapprochement among differing worldvie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