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9篇
财政金融   16篇
工业经济   21篇
计划管理   178篇
经济学   123篇
综合类   320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9篇
贸易经济   103篇
农业经济   12篇
经济概况   1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dentity work of science-based entrepreneurs in two very different country contexts: Finland and Russia. Building on the literature investigating role identities, we first analyse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the roles of a scientist and an entrepreneur; and second, how individuals manage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se two roles. Methodologically, we take a narrative approach, which regards life stories as identity constructions. Our empirical data consist of 23 biographical interviews with science-based entrepreneurs that are inductively analysed.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Russian informants considered being a scientist a salient part of their self-identification, distanced themselves from the role of an entrepreneur, and set discursive boundaries to segment the two roles. For the Finnish informant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roles as a scientist or as an entrepreneur was less salient for the personal identity as they make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what one does’ and ‘who one is’. They also view the two roles as integrated rather than segmented, and have no significant need to justify the border-crossing between them. Our contribution is in demonstrating how science-based entrepreneurs’ identity work is influenced by importance and meanings attached to different work roles, and how these are contextualised.  相似文献   
22.
聚焦于公司创业过程中的新事业投资决策过程,试图通过对比成败案例,揭示其决策过程的规律,尤其注重刻画创业决策者主体的决策表现及其特征。以口语回溯法和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手段,调研了13家企业负责人,遴选出两家成功企业与两家失败企业,作为案例采写的主要对象。通过详细的案例描述与对比,研究结果发现:①创业警觉性、以往知识和创新性认知风格是机会识别的关键性要素;②成功决策需兼顾创业机会的可行性和盈利性,决策者应更多采用变革式的新事业投资机会;③成功决策有赖于决策者高度内化的、富有洞察力的预见性,一旦有效识别机会,便会快速付诸于执行,果断排斥外在情境的干扰。  相似文献   
23.
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构建实质是为师生服务,满足师生的信息要求。在当前信息化迅速发展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始终坚持服务原则、效率原则,通过提供开放式服务、特色馆藏服务等来增强师生对高校图书馆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为高校师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24.
文章分析了培养和提高新华书店职工企业精神的现实意义及职工应具备的精神状态,并提出了培养和提高新华书店职工企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5.
文章着重从领导班子建设、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反腐倡廉等3个方面阐述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思路。笔者认为要从理论武装、能力提升、作风改进、制度完善等4个方面进行领导班子建设的工作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努力构建“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机制;要紧贴企业改革发展大局,健全教育制度;推行监督、惩治并重的企业预防腐败体系,从而不断开拓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26.
文章介绍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结合体制改革、效用变化分析了企业家人力资本定价的制度变迁,最后试图建立与产权相符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定价制度。  相似文献   
27.
28.
经济学研究对象经历了从纯客观物质变量向客观物质与主观精神结合的变量以至最终向纯主观精神变量逐次递进的扩展过程。文化精神通过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从而对微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主观精神要素,文化精神曾经长期被主流经济学排斥在经验实证理论体系之外。经过诺斯、舒尔茨等人搭建的曲折理论通道,文化精神最终进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范式集,成为经济学家分析不同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存在原因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理论视角。文化精神对经济的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约作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9.
周小虎  毕轲   《技术经济》2017,36(8):76-84
基于创业生态系统和人才效能理论,采用偏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方法建模,利用江苏省人才公报统计数据,探索了创业生态系统对海归创业人才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资金、区域人力资本、创业平台、创新氛围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对海归创业人才效能有正向影响,其中创业平台和创新氛围两方面的因素起关键作用。最后,从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融资方式、提高区域整体人才素质三个方面,针对江苏省的海归创业人才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0.
洪堡特的语言观关注语言与民族精神、思维方式的关系,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能够体现出该民族独特的精神个性和思维认知方式。赛珍珠英译《水浒传》刻意模仿中文语言结构,创造了大量汉语色彩浓厚的英语词汇和句式,是一个用英语语言符号的外衣套在汉语语言结构和文化躯体上的译本。赛译本里的中国英语抓住了西方人潜意识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心理预期,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丰富了目的语词汇,同时对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