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3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41篇
财政金融   108篇
工业经济   116篇
计划管理   429篇
经济学   315篇
综合类   168篇
运输经济   11篇
旅游经济   55篇
贸易经济   344篇
农业经济   38篇
经济概况   20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New knowledge presents opportunities for commercial value and can hence be a critical asset for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EEs). In particular,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are major drivers of entrepreneurship. Thus,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n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its spillovers among actors within an EE is warranted. Using knowledge‐spillover‐based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we propose to observe knowledge spillovers through the assessment of the knowledge bases of a technology in an EE. To do so,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use three key sources of knowledge: publications reflecting the emerging knowledge base, patents representing the realized knowledge base, and startups showing the experimental knowledge base. This article uses secondary data sources such as Web of Science and applies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s to illustrate how an assessment is carried out in practice by evaluating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knowledge bases in Sydney from 2000 to 2018. The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with an illustr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key actors and their activities over time in order to indicate the key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Sydney's AI knowledge among the different bases.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from the high potential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from a general purpose digital technology such as AI, the article shows that apparent knowledge spillovers are yet highly limited in Sydney. Even though Sydney has a strong emerging knowledge base, the realized knowledge base seems weak and the experimental knowledge base is slowly improving. That observation itself verifies the need to take strategic actions to facilitate knowledge spillovers within EEs. After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olicy makers are discusse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72.
基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农民的互动视角,采用博弈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污染的逻辑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规制失灵;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资源的“公地悲剧”不是必然现象,可以在农民之间建立一种自实施的自治机制,避免导致“公地悲剧”;由于利益目标的差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激励问题、地方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博弈行为,导致了农村人居环境规制失灵。研究启示是,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顺利推进的保障,更将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3.
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经典案例的分析可知,管理层舞弊是审计失败的上市公司的主要特征,而事务所审计失败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对客户业务经营的深入了解及分析性复核运用不够。传统审计方法在发现管理层舞弊方面存在缺陷,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避免审计失败的新型审计方法。  相似文献   
74.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是就业机会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而就业机会实质上是一种公共产品。根据市场失灵理论,解决公共品市场失灵问题时政府与市场两条思路均可采用。文章沿袭自古典经济学家庇古以来的传统,认为应该引入政府的干预来解决就业机会的市场失灵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5.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扩展中交通用地、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扩张的时序特征、空间关系以及扩张时点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农地—建设用地转换最优时机理论;加速失效模型。研究结果:(1)不同类型建设用地在扩张过程中具有相互关联的时序和空间特征;(2)静海区交通用地引导了其他建设用地扩张的方向,而不同级别交通用地由于对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影响的差异,加快或延缓了建设用地扩张的时机;(3)商住和工业用地在200— 400 m 范围内相互集聚,且商住用地产生的集聚效应强于工业用地。研究结论:细化建设用地类型以分析城市扩张的特征和机制,有助于城市扩展区的布局优化和集约发展。  相似文献   
76.
本文应用经济学原理和图解方法 ,具体地分析了纸浆林生产外部经济存在时的市场均衡和价格政策 ,并提出了政府针对外部经济应如何进行宏观调节的建议  相似文献   
77.
论文从基本创业环境及特定创业环境两个维度设计了评价区域农业企业创业环境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农业企业创业环境进行了评价,并分彖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区域进行了深入分析。论文认为,区域农业企业综合创业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相关关系,即也呈现出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的层级关系,各区域各具优势,不同区域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对创业环境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78.
审计制度自身的缺陷以及注册会计师的不恰当行为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内部根源,被审计方和证券市场监管方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审计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文章指出,应强化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审计市场与会计市场分离,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对策,规避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  相似文献   
79.
对《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公路施工企业信用评价规则》中有关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的规定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只有强化对项目法人的管理才能保证公路建设市场健康发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0.
审计署及部分省审计厅发布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结果表明,部分不符合条件家庭"不应进却进""应退却未退"保障房,造成了部分保障房错配。在上述典型事实的基础上,厘清造成保障房错配的各影响因素,进而构建不符合条件家庭与保障房分配政策执行者之间的博弈模型进行不对称信息静态博弈分析,求解不符合条件家庭隐瞒信息或寻租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为了提高保障房的配置效率,需要提高监管精准度、降低监管成本、加大处罚力度、压缩保障房利润空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