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99篇
  免费   372篇
  国内免费   139篇
财政金融   914篇
工业经济   327篇
计划管理   2011篇
经济学   2116篇
综合类   1792篇
运输经济   52篇
旅游经济   188篇
贸易经济   1372篇
农业经济   1639篇
经济概况   1397篇
信息产业经济   2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267篇
  2020年   424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282篇
  2016年   336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675篇
  2013年   941篇
  2012年   897篇
  2011年   1101篇
  2010年   840篇
  2009年   734篇
  2008年   792篇
  2007年   688篇
  2006年   683篇
  2005年   468篇
  2004年   377篇
  2003年   269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中国先民在生产实践中注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形成了“三才”“三宜”和相生相克思想、物质循环利用、资源的保护和适度利用等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现代农业如何继承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解决好在使用现代投入品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亟需进行深入研究。[方法]文章从六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传统农业的历史经验和智慧,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阐发传统农业生态思想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启示。[结果]该文阐明六点启示:一是继承“三才”思想,树立农业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发展的新理念;二是继承“三宜”思想,因时、因地、因物创造灵活多样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三是继承精耕细作传统,建立高效、循环、平衡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四是继承养地用地传统,农牧结合,废物利用,保障农田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五是继承御欲节用传统,节制开发,合理利用,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六是弘扬生态文化传统,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农村。[结论]该文提出了四点建议,即运用传统农业生态思想,加快研发农业绿色技术;传承系统观、整体观,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法律体系;深度挖掘传统农业生态思想价值,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留住农耕文化的载体,为...  相似文献   
52.
More than two decades since the advent of democracy in South Africa, the place of small-scale agriculture in rural development,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food security remains ambiguous and highly contested. However, there is now some new evidence that official income poverty estimates in South Africa may be under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ural, land-based livelihoods when measuring household well-being.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is possibility further by identifying how househol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food security among rural Eastern Cape households in the former homelands.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data from Statistics South Africa’s 2008/9 Living Conditions Survey and its annual General Household Surveys. In adopting a food poverty len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unger levels are lower among farming households in the Eastern Cape even though a higher percentage of these households (relative to non-farming households) live below the national food poverty line. The paper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som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相似文献   
53.
陈文江  李宗尧 《水利经济》2006,24(6):40-41,49
简述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分析了我国农业用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设计节水激励机制、改善水利工程管理、完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4.
欧美农产品最低价格和目标价格在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进出口政策和政府财政能力等约束之下,长期密切配合,共同促进了欧美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保护性收购方式下的最低价格干扰了市场价格的形成,非保护性收购方式下的最低价格对市场价格的形成没有影响,目标价格有效维护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市场机制。最低价格和目标价格的使用与农产品供求状况没有必然联系,而最低价格的执行方式由农业资源禀赋和农产品供求关系决定。我国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抬高了市场价格,但其“拖市”功能有利于稳定农产品生产,而目标价格的反周期功能可稳定农民收入。因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不能以农产品目标价格取代最低价格,而应分品种施策不同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55.
在工业化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的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是新古典经济学传统农业改造的核心思想,但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看,中国农业问题的症结是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6.
苏南农村实施了工业、农业、农村居民三集中战略,通过该战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地区工业集约化、农业规模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三集中战略符合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理论、农业集约化理论的原理,是苏南特定文化、历史、地理条件下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7.
张宏升 《乡镇经济》2008,24(1):55-58
文章在分析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集聚变动状况的基础上,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论述了政府对农业生产集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58.
中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构建: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了农村流通体系的现状,总结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整利益分配格局,规范政府行为;培育农村流通主体,提高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打破地方垄断,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格局;改善流通设施,提高农村交易效率;制订流通规则,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国内需求。  相似文献   
59.
李钢 《特区经济》2008,(12):201-203
构建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平衡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就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各个主体而言,转变观念是构建和完善利益平衡机制的前提,完善市场化分配和非市场安排是利益平衡机制的核心,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是关键,中介组织是纽带;从系统外来说,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引导、协调、仲裁、监督作用是实现利益平衡机制的保证。  相似文献   
60.
试析二元结构论在我国统筹城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红 《改革与战略》2008,24(2):8-11
二元结构论指出发展中国家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在于转移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到现代城市工业部门,通过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文章认为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中应该应用二元结构论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工业、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