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9篇
财政金融   18篇
工业经济   43篇
计划管理   127篇
经济学   175篇
综合类   102篇
运输经济   7篇
旅游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116篇
农业经济   22篇
经济概况   19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我国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华  王轩 《经济地理》2020,40(5):165-173
以2012—2017年我国31个省域(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为支撑,运用GEM模型分析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作用机制,运用熵权PCA法识别关键因子,结合GIS方法实证研究我国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演变规律与发展特征,结果表明:影响2012—2017年我国省域物流集群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体现在科技、创新、人才、物流环境等领域,传统产业、地理区位、经济水平等作用效果正在弱化。我国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水平整体上呈现东强西弱格局,东部沿海省域保持高位区间,省域间发展较为均衡;以湖南、江西、安徽等为代表的中部省域崛起迅速,物流集群竞争力的溢出效应明显;传统资源与产业依赖型省域辽宁、山西等降速显著,竞争动力不足。同时受区位与聚集的影响,省域物流集群的区域聚类性特征突出,处于引领地位的省域具有核心扩散效用,拉动区域各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发展。最后,对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给出发展建议,以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02.
应用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对文安县人造板产业集群的成因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制约集群发展的原材料短缺、缺乏专业化分工、技术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低、缺乏品牌意识等障碍因素来提出促进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走林板一体化道路;加强分工协作,建立产业联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坚持管理现代化、产品品牌化。  相似文献   
803.
产业集群多元化经营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领域,是实施集群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研究产业集群的多元化类型入手,提出了集群实施多元化的条件,并从寻求集群新的产品市场、依托集群终端产品分解产业链、提高集群适应市场需求能力、以政府政策与集群优势资源相结合促进多元化、把专业化分工与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结合起来、引进跨国公司带动集群多元化六个方面阐述了集群多元化经营的对策。  相似文献   
804.
陈蓓蕾 《技术经济》2007,26(9):9-11,56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集群内网络的过度发展,将导致集群的封闭、排他和过于僵化,从而产生锁定效应。本文基于路径依赖理论分析集群内社会资本锁定的成因,并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提出集群如何突破锁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05.
在全球全方位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下,成渝经济圈和成渝机场群正迎来重要的转型机遇。然而,成渝机场群在走向世界级机场群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对如何实现成渝机场群的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成渝机场群的发展特征,总结了机场群目前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优化交通联运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建设意见,致力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机场群的融合发展和可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806.
创业家对产业集聚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将创业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归纳为示范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和创业家社会网络效应三方面,然后就创业家对产业集聚的理论模型进行评述,最后,在指出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07.
Cumulative attraction or compatibility is a powerful factor in locational decisions of retail outlets, but it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the tourism literature. Existing studies largely ignore the impact of spatial and thematic clustering on compatibility between tourism businesses. This research questions whether and how spatial and thematic clustering are related to tourist movements between visitor attractions. The study in Cornwall, England, is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ourist attraction managers and key informants, complemented by a survey of 435 tourists. It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e of the tourism product, spatial clustering and tourism behaviour.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08.
Recent urban scholarship shows how zoning and real estate dynamics shape ongoing processes of gentrification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While studies demonstrate the impact of planning and property market pressures on the arts, less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ir effect on urban manufacturers in gentrifying industrial districts. Given 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zoning and real estate pressures, our research focuses specifically on how ‘cultural manufacturers’ negotiate changing land use patterns in gentrifying urban industrial areas in San Francisco and Melbourne. Our findings show how cultural manufacturers develop flexible workspace arrangements, business models and professional networks to negotiate urban restructuring and avoid displacement. Though innovative, these survival strategies provide limited ability to navigate structural barriers. Here, the presence of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can help coordinate a strategic response to industrial gentrification and indifferent planning policy. In our research we highlight the everyday practices of adaptation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an under-researched cultural sector to provide a counterweight to macro-scale transitional narratives. While cities have deindustrialized owing to technological and competitive pressures, to focus exclusively on this misses a range of resilience practices that have sustained manufacturers in restructuring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