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0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54篇
财政金融   338篇
工业经济   136篇
计划管理   418篇
经济学   652篇
综合类   400篇
运输经济   7篇
旅游经济   24篇
贸易经济   407篇
农业经济   150篇
经济概况   34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This paper aims at contributing to the debate on the futur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of the field as a whole by starting from the literature tha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ld‐Original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t suggests that the process of reunifying OIE and NIE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prompted by part of the literature could be improved b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ognitive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paper follows a two‐stage pathway: first, it frames the debate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IE and the OIE and it concentrates on a subset of the literature that shows that NIE's recent developments complicat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IE and OIE, and it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that NIE and OIE may merge so that an amalgam of NIE, OIE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becomes the next economic paradigm. Secondly, the paper argues that a step forward in the direction outlined by the literature has been made by CIE, which is a research stream that developed from cross‐fertilization among NIE, OIE and the Hayekian contributions to th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In the concluding remarks, the possible emergence of a single institutional paradigm is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the literature about change in economics.  相似文献   
72.
以2012—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实证研究异质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管薪酬方面,压力抵抗型投资者持股对薪酬总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则能显著提高薪酬总额;在高管薪酬变动速度方面,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薪酬敏感性,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的这一提升效果不显著;在高管薪酬变动幅度方面,A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普遍存在向下的粘性,相较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抑制高管薪酬粘性。  相似文献   
73.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上市公司是我国证券投资市场的重要板块。以2006-2008年旅游上市公司为样本,将旅游上市公司分成酒店类、景点类和综合类,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特征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景点类旅游上市公司在股东获利能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均优于酒店类和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而且,更深入的研究发现,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与景点类旅游上市公司机构持股比例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4.
诱致性制度变迁下的农民合作社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专门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视角深入分析合作社的产生机理及未来发展方向。在分析促使合作社产生和发展的诱致性变迁因素的基础上,以股份合作制为例提出诱致性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农民合作社未来发展路径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5.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所引发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在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环境下,独立董事的有效性难以发挥。引入机构投资者使其与大股东抗衡,可以让独立董事真正独立。通过分析独立董事有效性以及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可以探讨引入机构投资者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影响,结合独立董事制度与机构投资者,可以提出解决公司治理核心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6.
基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本文以2012-2016年中国A股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一定制度情境下二代涉入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代涉入会抑制家族企业的创新投入,发生二代涉入的家族企业会更重视约束型社会情感财富,而该类社会情感财富会导致家族企业对创新投入持保守态度;制度环境对二代涉入与家族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从而会缓和二代涉入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政治关联对二代涉入与家族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从而会加剧二代涉入对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据此,本文建议:发生二代涉入的家族企业不能为了加强对企业的控制而排斥引入外部优良人才或外部投资者,创始人应该注重二代成员对家族企业归属感等的培养,提升二代成员对延伸型社会情感财富的保护意愿;政府和家族企业必须共同努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藉此完善家族企业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家族企业应当尽量避免政治寻租等行为对创新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7.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基于"经济人理性"假定,设计出了精密、精巧、精致的委托代理制度,有效化解了现代企业中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冲突并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率。然而,现代企业实践已经证明,即使委托代理制度十分精密、精巧、精致,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企业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问题。因此,必须拓展既有理论视野,从"经济人理性"假定拓展到"经济人+社会人+家庭人复合理性"假定,这样就能够实现委托代理理论视野的拓展。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双边对称信任数理模型表明:基于委托代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双边对称信任度,可以进一步化解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且改善企业运营效率。基于这一结论,强化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双边对称信任度的具体路径是优化社会信任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78.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分析框架,文章通过审视重庆啤酒的乙肝疫苗项目发现,我国的法律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了市场炒作氛围,阻碍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意愿,严重制约了外部治理机制的功能发挥。对于制约因素,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披露法规、鼓励多类型投资者发展、限制相对持股量以及政策扶植机构投资者协调机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79.
奥地利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其方法论主要有三大"基石"构成,即,主观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演进理性主义。它对于其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渲化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0.
影响我国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确立的制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浩峰 《经济经纬》2005,(3):126-129
拥有自主产权是农民成为真正市场主体的必要条件,包括诸如组织制度、户籍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内的产权支持系统是影响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充分条件。市场主体地位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是由经济实体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所拥有的权利束决定的。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加强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不合理制度对农民的束缚,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