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篇
财政金融   81篇
工业经济   14篇
计划管理   212篇
经济学   82篇
综合类   80篇
运输经济   1篇
旅游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96篇
农业经济   67篇
经济概况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31.
This article details the evolving soci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a planning approach that is now being used to regulate irregular or informal settlements in the conservation zone of Xochimilco in the Federal District of Mexico City. As part of the elaboration of ‘normative’ planning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his approach counts, maps and then classifies irregular settlements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with distinct land‐use regularization possibilities. These spatial calculations establish a continuum of ‘gray’ spaces, placing many settlements in a kind of planning limbo on so‐called ‘green’ conservation land.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se spatial calculations are now an important part of enacting land‐use planning and presenting a useful ‘technical’ veneer through which the state negotiates competing claims to space.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an irregular settlement, the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 state is implicated in the prod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irregularity as part of a larger strategy of spatial governance. The research explores how planning ‘knowledges’ and ‘techniques’ help to create fragmented but ‘governable’ spaces that force communities to compete for land‐use regularization. The analysis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conception of informality as something that, among other things, simply takes place outside of the formal plann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32.
公务卡结算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公务卡结算方式,可以监督公务消费,强化财务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政府与银行的和谐发展。但公务卡结算方式存在着弊端,公务卡受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公务卡使用缺乏有效执行力、监督力。应改善消费环境,改变浪费观念,加强财政预算资金的管理和监控,促进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建设,提高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效率,从机制上防范和治理腐败,实现公务消费的公开、真实、透明。  相似文献   
133.
人民币货物贸易结算的意义与适用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我国在特定地区间进行了人民币货物贸易结算试点。文章从理论上对人民币国际化做了说明;从成为国际化货币所必备条件的角度,论述了人民币货物贸易结算的3个现实条件;从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4个方面论述了人民币结算试点的重要意义;分析和归纳适于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境内外企业类型和中方银行应该着手做的相应工作。  相似文献   
134.
资本管制、结售制度与资源配置效率:透视中国外汇储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规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外汇储备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完全的市场机制很大程度促进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应放松资本管制,逐步施行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改变现有的外汇结售制度,建立主权财富基金;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形成利率-汇率联合机制;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等。  相似文献   
135.
司法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是现代司法理念的创新。通过对和谐主义模式的构建、协同主义的推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确立等三方面的分析,阐释了司法和谐的向度。  相似文献   
136.
[目的]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加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及优化研究,对指导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居住地的集约化管理,改善农村现有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运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描述河南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并采用Arcgis10. 2绘制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图,从县域和市域尺度分析了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指明该省乡村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性的优化建议。[结果](1)河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从空间位置来看,都集中在东北部地区。(2)乡村聚落县域分布密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大,呈沿交通要道周围分布,东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分布密度较低。(3)各市级行政单位乡村聚落分布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洛阳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信阳市和三门峡市的聚落密度较小,均低于全省乡村聚落平均密度。漯河市、三门峡市、濮阳市和济源市的行政村均人数不足800人。[结论]针对小规模聚落的零散分布和偏远贫困区域乡村聚落的边缘化等问题,今后该省可重点建设中心村,以城带乡发展城边村,同时加大对边缘聚落的改造,结合当地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当地居民进行自我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7.
目前,非政府组织以“法庭之友”的身份间接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是比较可行的方式。经历过“美国禁止某些虾与虾制品”案、英国钢铁公司案和欧盟石棉和含石棉制品案,非政府组织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法律地位逐步提升。但非政府组织递交“法庭之友意见书”仍存在一些制度障碍。文章提出在主体资格、参与方式、“寻求信息权利”的解释、参与的程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非政府组织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8.
近几年,票据转贴现业务在银行间市场兴起,并迅速壮大,但关于该业务的报价分析和深入研究几乎是空白。作者结合对银行资金交易的全面了解,以及工作中对票据转贴现业务的深入分析,找出对票据转贴现盈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进而,依据"盈亏平衡"理论,建立数学模型,精确推导出合理的贴现率报价,使得报价行在保证持有票据期间的期望收益率后,最大化持有期收益或最小化持有期的亏损。  相似文献   
139.
泽普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揭示出泽普县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主要驱动力,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管理和科学的布局调整提供政策指导。[方法]文章综合使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泽普县农村居民点2005~2014年用地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了地形与自然资源因素、区位与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泽普县的农村居民点扩张明显,集约程度较低;农村居民点的斑块形态指数趋于规则,人为管控和村镇选址规划的效果初步体现;空间上斑块聚集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大斑块低密度分布和小斑块高密度分布的景观格局;但是从整体来看泽普县近10年来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局部有聚集趋势,尤其是在海拔适宜、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集中趋势更为明显。[结论]农村居民点居住的景观格局变化主要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但在时间和空间的微观层面上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条件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0.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使得乡村普遍面临人口流失、耕地撂荒及居民点闲置等问题,严重限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效率。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实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与巴南区石龙镇为例,探讨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科学方法。首先,结合西南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条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居民点分布特征;然后,构建包括限制性评价与适宜性评价两个阶段的西南地区居民点综合评价体系;基于对未来乡村发展趋势的判断,依据公平与效率原则,将现有居民点划分为发展型、保留型及迁并型等3类;在此基础上,运用加权Voronoi图确定重点发展型居民点的增长极引力范围,明确迁并型居民点与保留型居民点的发展方向,最终确定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优化方案。经过优化,崇龛镇基于效率原则确定出222个重点发展型居民点,节约农村居民点用地0.813km2;石龙镇基于公平原则整理出416个重点发展型居民点,节约农村居民点用地0.301km2。研究能为2个示范镇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西南地区开展新型城镇化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