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6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17篇
财政金融   174篇
工业经济   155篇
计划管理   518篇
经济学   1100篇
综合类   837篇
运输经济   10篇
旅游经济   48篇
贸易经济   470篇
农业经济   250篇
经济概况   737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5年   30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355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市场失灵和行政性因素都会导致要素市场扭曲,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弥补市场失灵改善要素市场扭曲,但要素在高行政级别城市的过度集聚会破坏数字经济改善要素市场扭曲的机制。采用2011—2019年274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高行政级别城市中,数字经济发展对要素市场扭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影响主要源自对劳动要素市场扭曲的加剧,且劳动力集聚程度越高加剧效应越强;在低行政级别城市中,数字经济发展对要素市场扭曲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影响主要源自对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的改善。对于流动性较强和数字经济渗透度较高的资本要素,数字经济的市场扭曲改善效应较大(在低行政级别城市中),而要素过度集聚对数字经济改善市场扭曲机制的破坏较弱(在高行政级别城市中)。因此,应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要素流动壁垒,以完善城市行政级别体系促进要素(尤其是劳动力)从高级别城市向低级别城市的自由流动,以推进劳动数字化智能化增强数字经济对劳动要素的渗透度,进而有效改善要素市场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22.
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及FDI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利用30个省级区域1998—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普通公路、铁路及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普通公路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铁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具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铁路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倒“U”型相关关系,而在中部地区为“U”型;FDI显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全国范围内FDI通过作用于铁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  相似文献   
23.
由收入差距引起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对粮食生产产生负面影响。根据1990-2010年间省级面板数据估计结果,以2004年为分界点,2004年之前的收入差距对粮食增长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粮食安全状况将全国各省分为四类区域,欠发达地区粮食增产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关系最明显。应重视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在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以促进当地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24.
本文探讨了政府干预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经济飞速增长中的作用.按照杨小凯的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的本质在于市场分工的扩展与深化.欧美发达国家主要依赖市场本身的力量来实现分工的扩展与深化,政府只是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而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以及对"赶超"发达国家的渴望,政府部分地替代了市场的作用,这种干预对分工和交易的扩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对经济在规则与组织层面上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5.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religious and ethnic norm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teract across the domestic and public spheres of work in rural China's minority-concentrated regions. It focuses on the roles that childcare and household composition play in the employment decisions of prime-age married individuals of Muslim and non-Muslim ethnicity. Using the 2012 China Household Ethnicity Survey (CHES), the study finds that children generally decrease women's likelihood of employment outside the home and increase men's. The gender gap in the probability of off-farm employment is larger for those of Muslim ethnicity. Non-Muslim parents of sons are more likely to migrate for employment than parents of daughters. The presence of women of grandparent age (46–70) universally facilitates labor migration. Men of grandparent age tend to increase only the probability that non-Muslim parents migrate for employment. Additional adult male household members reduce the likelihood that women of Muslim ethnicity have off-farm employment.  相似文献   
26.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代理商的积极作用,重庆市垫江县劳务外包迅速兴起。垫江县的劳务外包通过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企业外包业务,开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的新模式,开辟了一条发展县域经济,尤其是县域工业经济的新路。垫江县的劳务外包还处于业务外包的低级阶段,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劳务外包,另一方面应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升级,积极发展生产外包和物流外包。垫江县要对业务外包进行长期的科学规划;建立完善业务外包信息网络平台;制定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乡、镇、村级建立比较集中的、有固定场所的劳务加工点,并鼓励农民购买机器设备、建立微型家庭工厂,促进劳务外包的升级发展;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激励、扶持代理商,并加强对代理商、村长及农民的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27.
影响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友根  蒋晓川 《南方经济》2006,11(4):102-109
本文在时间序列数据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运用西部省(市、自治区)2004年截面数据.对2003年西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比重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结构、人力资本状况等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就户籍制度、农用土地制度等深层影响因素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以江苏省1993~2003年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在利用单位根检验对变量平稳性考察的基础上.应用协整方法对变量的长期均衡进行分析,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经验性研究,最后对产业集群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作了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产业集群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29.
基于国际垂直分工的理论视野,界定了单体企业的适度规模经济和企业集团总体的最适规模经济等概念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并结合垂直范围经济和聚集经济等相关概念,从技术经济角度给出了企业集团适度规模经济的模型框架和测度方法,揭示了企业集团在地域上的合理规模即集聚程度与集聚效益之间的倒U字形钟形关系。利用该分析框架,提出了在国际垂直分工视野下,生物医药和专用设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实现企业集团适度规模经济战略选择的关键在于利用企业集团的集聚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并通过产品细分的差别化定位,实现大型企业集团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策略性替代。  相似文献   
30.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的一种重要形式。新《劳动合同法》通过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加大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文章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基本规定出发,论述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特征、订立、解除等基本问题。同时,新法颁布后,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