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篇
财政金融   3篇
工业经济   43篇
计划管理   77篇
经济学   61篇
综合类   33篇
运输经济   1篇
旅游经济   7篇
贸易经济   127篇
农业经济   190篇
经济概况   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过量施用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是造成洱海流域上游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分析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采用有机肥的意愿有助于了解其调整施肥结构的行为。当前研究忽视了农户减少化肥施用强度和采用有机肥的意愿间的替代性,未能开展联立研究。[方法]基于洱海流域上游397个水稻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Bivariate-Probit模型对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采用有机肥两种意愿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负向影响农户减少化肥量的意愿,农户对有机肥好处的认知正向影响其减少化肥量的意愿,农户参加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其减少化肥用量和采用有机肥的意愿均产生正向影响,相比之下,对农户采用有机肥意愿的促进作用更大。[结论]引导农户参加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户对有机肥作用的认知可能是加强其减少化肥用量和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意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2.
[目的]有机农业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西部贫困地区较为滞后。针对西部贫困地区有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影响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旨在提高该地区有机农业生产效率,丰富区域视角下的有机农业生产研究。[方法]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14年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有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量化分析,识别环境变量对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对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有机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环境因素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有利于促使农机、耕地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但同时也导致化肥投入冗余增加;城镇化率的提高会降低耕地、劳动力、化肥、农药等使用效率,从而对有机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不利影响;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农机使用效率,但同时也导致化肥和农药投入冗余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对有机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各县平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所下降,纯技术效率则略有提升。基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各县有机农业生产效率可分为"双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和"双低型"等4种类型。[结论]三阶段DEA模型有效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对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估计的效率值更真实地反映了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有机农业生产效率水平。针对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各县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不同特征,应结合地方实际,通过扩大要素投入规模或改进要素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提高有机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3.
发展有机农业是建设“两型社会”,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供应的重大举措。该文以长沙市为样本,研究探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大、中城市郊区有机农业发展的路径。研究分析了长沙市有机农业发展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特点、具有4个有利条件和4个不利因素,明确了渐进式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有序发展的思路,围绕实现5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提出重点发展水稻、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等六大有机农业产业,突出建好先导区和长沙县北部两大有机农业综合示范区,阐述了六大产业和两大示范区的建设布局、建设方向和建设目标,提出发展有机农业,必须抓好产地环境普查、区划和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好生态防控、有机肥供应、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四大体系,强化质量监督,制定落实产业发展和产品优惠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94.
目的 现阶段,我国化肥低效、过量施用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增加农作物种植成本,还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因此,优化施肥结构,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于加快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设施蔬菜为例,从技术环境视角出发,以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菜农有机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河南省440份设施菜农的调研数据,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了技术环境对菜农是否采纳有机肥技术和采纳程度的影响,并运用Logit模型和断尾回归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设施菜农都采纳了有机肥技术,但采纳程度较低。有机肥使用成本、家庭务农数量、农产品畅销度、农产品价值认可度、参加技术培训和有机肥补贴政策对菜农是否采纳有机肥技术具有显著影响,而有机肥购买成本、有机肥使用成本、家庭务农数量、蔬菜种植规模、农产品价值认可度和有机肥补贴政策对菜农有机肥技术采纳程度具有显著影响。结论 政府部门可以采用多元化培训、跟踪式咨询服务、社群型学习小组等方式创新菜农有机肥技术培训模式,同时,通过加大有机肥补贴范围和力度、加快有机肥施用机械设备研发等措施降低菜农有机肥替代成本,从而提高菜农有机肥技术采纳行为。  相似文献   
95.
目的 土壤指标是耕地质量分等的依据,其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对土地整治分区,以及土地平整工程中的表土剥离、移土培肥和土壤改良等关键技术的实施都具有重要作用。方法 文章以渝西丘陵区的典型基本农田建设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地统计学与Kriging插值法研究0~20cm、20~40cm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SOM)的空间异质性,结合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各土层SOM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基于LISA聚类图进行SOM分区,进而提出土地整治的应用建议。结果 (1)研究区3层SOM平均含量处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4级,为中等水平。(2)20~40 cm土层SOM的最优模型为球面模型,其余两层均为高斯模型,3层SOM均属于中等变异,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空间上呈不规则的斑状与块状分布。(3)3层SOM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及空间集聚特征,高—高(HH)集聚区分布在平坝与丘间谷地,主要为水田,这与水田更有利于SOC的贮存和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有关,其次为旱地;低—低(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表现多样化,故丘陵区需重视土壤改良。(4)以表层SOM空间自相关分布特征为主,中、下层为辅,将研究区划分为高SOM集聚区、表层高SOM集聚区、低SOM集聚区和SOM随机分布区4个分区,根据不同分区间SOM含量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整治建议。结论 研究结果体现了SOM含量在剖面和水平空间上高值与低值的集聚特征,更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土地整治措施,可作为土地整治分区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城镇化对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文章基于文献梳理,归纳城镇化对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机理;利用2000—2018年河南省106个县的面板数据,分别探讨城镇化对农药施用强度和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农地经营规模与居民收入水平的中介效应,探索其影响机制。结果 (1)城镇化对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城镇化的农地规模效应显著,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从而有利于降低农药、化肥施用强度;(3)城镇化的收入效应显著,居民收入水平对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呈“倒U型”变化趋势,超过1/3的县已跨过农药施用强度的拐点,全部县均已跨过化肥施用强度的拐点;(4)城镇化对农药、化肥施用强度较低的县的影响更大。结论 适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药、化肥减量;鼓励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充分发挥城镇化的农地规模效应,降低农药、化肥施用强度;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同时促进居民选择环境友好型食物、减少食物浪费,可以从需求侧助推农药、化肥减量。  相似文献   
97.
[目的]有机肥施用对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至关重要,厘清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为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通过荟萃中国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实证文献,首次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了已有研究结论的综合效应量并明确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强度。[结果]性别、家庭人口数量、家庭年收入、是否接受过技术培训及政府补贴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土壤肥力对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的影响为负作用。[结论]性别、是否接受过技术培训及政府补贴与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存在强相关性关系;土壤肥力为中相关性影响因素,家庭人口数量为弱相关性影响因素;年龄、农户受教育年限、耕地块数、是否饲养家禽的影响较为微弱,仅属于可忽略相关性影响因素。可忽略相关性影响因素数量较多,说明目前围绕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尚未溯及根本,依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8.
[目的]以冀鲁豫3省45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绿色农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文章选取2004—2016年冀鲁豫3省地市数据,厘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演进轨迹和化肥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格局,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结果] 2004—2016年冀鲁豫3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总体表现为提升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区域差异不断增强;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河北、河南,总体排放强度略有下降,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演进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具有正向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且间接溢出大于对该市造成的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快速推进会把化肥面源污染"转嫁"给邻近地市。[结论]不同地区应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过快带来的污染"转嫁",统筹协调、协同治理化肥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99.
This study examines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willingness to pay (WTP) for organic wheat products exhibiting single labels, as well as multiple labels, including organic. The additional labels considered are related to the organic label (non-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non-GMO]) or perceived as health-promoting (gluten-free, low-carb, sugar-free). Study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a consumer survey conducted online in 2017 across 16 U.S. western states and analyzed using random parameter logit models. Findings show that organic-labeled wheat products with additional claims were valued equally or less than the organic only version. Overall, consumer higher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knowledge of organic standards, as well as preferences for gluten-free products, increased their WTP for organic wheat products. Consumers unfamiliar with organic standards valued the non-GMO label over the organic label. Additionally, consumer WTP for health-related claims on hedonistic products was low or even negative. Hence, multiple labels on organic products generally provide no additional consumer benefit and are likely ignored. Study findings suggest that using the claim that most distinguishes the product, or is most salient, may improve product pricing. Also, non-GMO certification rather than organic certifi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some markets. Finally, consumers with preferences for gluten-free products represent a potential market for organic wheat products.  相似文献   
100.
The main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international consumer segments in the organic food product (OFP) market. For that purpose, the power of country of residence in discriminating between urban frequent, occasional and non‐consumers of OFP was evaluated; and the most appropriate international segmentation bases for that market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a survey of organic food consumers from Lisbon (Portuguese) and Berlin (German) was implemented through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Upon this, factorial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 data.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untry” variable whe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groups of urban OFP consumers and non‐consumers as well as between frequent and occasional urban OFP consumers.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OFP consumption are mostly explained by the level of declared “OFP knowledge”. Therefore, we can conclude that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consumption of OFP and dilute the effect of the country variable and to be able to work with international segments, marketers should aim to increase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on these products. It is important to mention that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a non‐probabilistic sample and, consequently, generalizations of its conclusions must be made with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