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3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44篇
经济学   45篇
综合类   12篇
旅游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24篇
农业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21.
I develop a model of activism and polar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electoral competition. Two candidates simultaneously announce policy platforms and seek the support of ideologically inclined activists. Activists compete to influence electoral outcomes by expending costly support for their respective candidates. The presence of activists always moderates the platform choice of candidates, compared to the case of no activism. The central finding of the paper i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sanship of activists and polarization is ambiguous. As activists become increasingly partisan, polarization of candidate platforms reduces or widens depending on the costs of activism. I present normativ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presence of activism and increased partisanship among activists are both welfare‐improving for voters. Finally, introducing a public funding option for candidates increases polarization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  相似文献   
22.
Inequality is anisotropic: its intensity varies by income level. We here develop a new tool, the isograph, to focus on local inequality and illustrate these variations. This method yields three coefficients which summarize the shape of inequality: a main coefficient, α, which measures inequality at the median; and two correction coefficients, β and γ, which pick up any differential curvature at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distribution. The analysis of a set of 232 microdata samples from 41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LIS datacenter archive allows us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overview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ABG (α β γ) coefficients, which are compared to a set of standard indices including Atkinson indices, generalized entropy, Wolfson polarization, and the GB2 distribution. This method also provides a smoothing tool that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hape of distributions (the strobiloid) and how these have changed over time.  相似文献   
23.
极化理论视角下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但各地区金融发展的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如何从国家战略角度解决金融发展布局问题,需要深入思考。本文利用极化理论进行研究,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设计了我国金融发展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Esteban-Ray指数的原理构造了金融发展极化指数,依据该指数对我国金融发展极化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发现我国金融发展极化现象已经出现,并且极化速度较快,金融极化与经济极化表现出较强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极化趋势进行比较,发现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极化特点有较大差异,据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4.
卫星量子通信是建立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最佳选择之一。针对采用偏振编码的卫星量子通信中的偏振保持问题,研究了大气散射和卫星与地面站间相对运动等因素对量子偏振态相位和对准的影响以及相位延迟和对准误差对系统量子误码率的影响,分析了背景噪声和系统硬件噪声对通信产生的影响以及单光子通信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光子分离攻击干扰,为量子信号认知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5.
近5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郭腾云 《经济地理》2004,24(6):743-747
首先利用新近发展的ER、TW指数,以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指标,从经济总量上,详细考察了1952-2000年我国省市区经济空间极化变化趋势;其次利用广义熵的可分解特性,进一步探讨了1952-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在沿海-内陆、南方-北方区、高城镇化-低城镇化地区等具体空间方向上的极化及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6.
安徽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其发展规模和方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并需要一个成长的渐进过程。安徽城市群在发展和规划过程中,由于自身定位不清和地方利益的驱动,部分城市、城市群之间不顾现实发展基础和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贪快求大,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的正常形成进程。为此,安徽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更为审慎的态度,在明确发展什么样的城市群,谁来主导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样一个准确定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中心城市极化功能、完善城市等级结构、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协调组织和多元化城市群治理机制等方法和措施,来推进安徽城市群在符合内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7.
1990年代以来空间极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梳理了19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城市与区域的空间极化研究,西方学者的研究包括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理论研究集中在极化测度方法的研究。国内学者以实证研究为主,主要是利用极化测度方法对国内城市与区域空间极化进行研究。最后简要评述了空间极化研究。  相似文献   
28.
针对低信噪比下连续相位调制信号的极化合成,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符号检测技术的极 化合成新方法。通过把解调和极化合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在基带上完成了通常在中频 上实现的极化合成过程,避免了连续相位调制信号在低信噪比下载波相位跟踪困难的问题。 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合成效果与理论值之间的差距小于0.3 dB。  相似文献   
29.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国外相关差异系数和极化指数等系列数理公式,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2000-2010年连续11年为研究时段,定量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过程和格局.结果表明:近10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演变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演变格局来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较为显著,西部地区经济差异与极化扩大增强较快,东北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中部地区经济差异和极化较小,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就省域而言,大部分省域内部差异和极化的变化正向关联.  相似文献   
30.
基于我国2000—2021年的省级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极化效应。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促进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同时降低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整体上呈现“两端极化”特征,且这一调整过程随着老龄化加剧呈现倒U形趋势。分八大综合经济区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区的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方向与全国样本一致且更敏感;南部经济区的老龄化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呈“单向极化”特征;大西南经济区的老龄化促进低技能劳动就业呈“单向极化”特征。进一步门槛检验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两端极化”效应存在明显的双重门槛特征,且表现出增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