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2篇
财政金融   10篇
工业经济   13篇
计划管理   131篇
经济学   13篇
综合类   19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11篇
贸易经济   74篇
农业经济   4篇
经济概况   9篇
水利工程   28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The Cooperative Institute for Great Lakes Research (CIGLR)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Great Lakes Observing System and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Great Lak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aboratory (NOAA GLERL) deployed an autonomous underwater glider in southern Lake Michigan several times per year between 2012 and 2019 to collect offshore (>30 m depth) limnological measurements, including temperature,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beginning during 2015),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From these data, we calculated mixed layer depth, several measures of light penetration (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first optical depth, euphotic zone depth), and depth of the subsurface chlorophyll maxima. During summer, mean offshore mixed layer depth was typically 10–15 m, Kd for PAR was 0.1–0.17 m?1, first optical depth was 6–9 m, euphotic zone depth was 35–40 m, and depth of subsurface chlorophyll maxima was 30–35 m. We also observed substantial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se values across the basin and within and among seasons. Glider-based observations provide a wider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erspective than other methods (e.g., ship- and satellite-based observations, buoys, and fixed moorings), and are therefore a valuable, complementary tool for Great Lakes limnology. The set of observations reported here provide seasonal and basin-scale information that may help to identify anomalies useful for future glider-assisted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 of biophysical processes in Great Lakes limnology and ecology.  相似文献   
2.
模型试验中冲刷地形测绘装备相对落后,致使桥墩周围局部冲刷瞬时地形数据无法实时获取,冲刷动态发展过程及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工作难以开展。研制了一种模型桥墩局部冲刷瞬时地形数据等值线自动绘制装备,并利用室内水工模型试验优化了各组成的性能指标,量化了绘制装备的设计参数,分析了监测系统在模型应用中的测绘精度及在工程原型中的适用性。模型试验研究表明,该装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加工制作成本较低,精度及灵敏性较高,能够快速获取动态过程中局部冲刷瞬时地形等值线,适用于局部冲刷发展影响流场特性研究中的水下地形快速测绘,也可按放大比尺制作成型后应用于涉水建筑物周围水下地形监测。  相似文献   
3.
视频会议系统应用中的安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文舟 《企业技术开发》2004,23(6):24-25,37
文章从系统数据传输加密和构筑系统的安全环境两个方面介绍了视频会议系统应用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同时,用实验数据说明在VPN下构筑小型视频会议的视频传输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与常规测量仪器相比,M9具有全天候、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等优点。该文通过简要介绍River SurveyorM9型走航式ADCP进行水下地形测量的工作原理,结合M9在梧州水文站的应用实例,对M9在水下地形测量方面的应用及其特点进行详细的介绍,验证了利用M9进行水下地形测量的可行性,并对扩展M9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供了利用M9获取高精度水下地形数据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黄朝君  李方清  周荣 《人民长江》2015,46(6):41-44,70
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已运行40多年,其大坝混凝土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等缺陷,为确保大坝加高后的结构安全,必须对坝体裂缝进行彻底处理。针对水下裂缝处理难度大的特点,分别从水下裂缝查找方法、裂缝分类、裂缝修补处理、处理效果检查等方面对处理全过程作了介绍。监测数据和大坝加高后的实际运行表明,裂缝缺陷已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全面补强,为南水北调中线按期通水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视频监控系统技术发展的历程。视频监控系统从最初的模拟监控系统到数字化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通信技术借助网络功能使其应用更加方便。水利系统内视频监控技术的大量应用给防汛决策提供了直观的图像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监控平台的功能整合信息共享的需求;亟待完善水利系统建设监控平台应有的标准规范。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防汛指挥视频会商系统是全市防汛工作非工程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信息采集点分布不够完善,信息系统需要延伸到乡镇的迫切要求,结合各区县、乡镇防汛信息化实际能力,提出防汛指挥3级视频会商系统建设方案。系统将有效提高全市防汛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和防汛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水下隧道涌水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非线性和高度复杂性。本文应用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结合工程实例,选用隧道围岩裂隙发育情况、上覆含水体富水性、上覆水压、隧道埋深、隧道围岩上覆相对隔水层强度和上覆基岩破碎带与隧道顶板的距离作为影响水下隧道涌水的主要因素,以调查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使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建立了水下隧道涌水量的遗传-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收敛性能好,预测精度高,简单可行。该方法为水下隧道涌水量的预测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鄂州长港河道整治工程的实际工程应用,提出了可普遍应用于河道流域治理的柔性防护结构解决方案,通过与传统刚性防护结构进行比选,归纳总结柔性防护结构在安全、经济、施工、生态方面的突出特点,为类似工程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结合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初步设计,讨论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介绍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思路、基本结构及组成、系统主要特点,结合当前平台架构、云计算、物联网等IT领域最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分析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为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