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6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13篇
经济学   8篇
综合类   1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4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9篇
水利工程   9篇
邮电经济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说起拉萨,人们会想到青稞、玛尼堆和布达拉宫;说起杭州,人们会想到西湖、金山寺和江南水乡;说起西安,人们会想到唐朝、兵马俑和半坡遗址;说起北京,人们会想到故宫、四合院和万里长城……这些是什么?是魅力,城市的魅力!它们把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诱惑”而来。  相似文献   
42.
诚如“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样给景观赋予哲学意义的诗句所能表达的某种寓意,在诸如“万里长城”这种景观的背后,还有无穷无尽的深层次的综合性的学术宝藏在呼唤我们去开放、利用和拓展。  相似文献   
43.
试论无锡古运河的文化价值与“申遗”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琳 《江苏水利》2008,(1):47-48
京杭大运河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水利工程,它与万里长城齐名,勾画出中华大地上一撇一捺一个骄傲的“人”字。作为当今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它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是中华民族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更是一条鲜活的、流动的、发展的文化经济黄金水道。千年流淌的大运河是华夏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  相似文献   
44.
我爱长城     
唐平 《水利天地》2007,(8):46-47
城墙、城堡等,作为战时防御工事,冷兵器时代的产物,是在农耕社会条件下,护卫一方居民安居乐业的有效屏障。随着时间推移,武器进步,战争手段的不断升级,散落于世的不少古城、古墙都葬身历史尘埃,灰飞烟灭了。然而,中国万里长城却一直在绵延的群山间挺立着,永远举世瞩目,从没有因为它实际防御作用消失而退出人们关注的视线。尤其是在近来一百多年的风云动荡中,无论经历屈辱或辉煌,承受赞叹或怀疑,直  相似文献   
45.
柬埔寨王国因为拥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吴哥古迹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古迹——吴哥古迹群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及印尼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古代东方人以自己的智慧与精湛建筑艺术,为人类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吴哥城巴戍寺,有54座四面佛  相似文献   
46.
于会芳 《水利天地》2009,(10):33-33
今天我要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水文的明天因你而精彩》。 历史的风,吹翻起60年前的那一页。60年的沧桑巨变,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16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60年的经历让我们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60年,我们水文人收集的资料,可与青山比高,与海洋比深。今天,当你驻足于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  相似文献   
47.
自助游是指由旅游者自己外出旅游的方式。秦皇岛以其金沙碧海的北戴河和万里长城的起点山海关等人文和自然资源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特别是俄罗斯的游客。进入二十一世纪,秦皇岛市试图打造中国著名自助游目的地之一,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制约自助游发展的深层次性问题。  相似文献   
48.
为了做好信息安全保护工作,企业通过建立能够抵御攻击、如万里长城般坚固的信息系统防御边界,以防止未授权者入侵,但黑客往往从需要找到一个信息系统漏洞,就可以随意进入企业,窃取企业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9.
营销智慧     
欧米茄借月球之光 2002年7月12日,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指挥官尤金塞尔南佩戴当年登月时用的欧米茄超霸月球表,并驾驶一辆仿真月球车亮相。登上他在月球上看到的人类伟大创举——中国万里长城。[第一段]  相似文献   
50.
美国《新闻周刊》5月9日推出封面故事:中国的世纪(China‘s Century)。中国著名影星章子怡笑容可掬地出现在封面上,背后衬以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万里长城和上海东方明珠塔。封面还用红色标签注明:特别报道。美国《新闻周刊》以“未来是否属于中国?”为总题,用了二十—个版面进行了密集报道。该组报道所要阐释的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已不再是—个预言,而是—个事实”,其成果“惊人”。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好处。然而,“中国世纪”到来究竟是事实还是作者耸人听闻的噱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