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工业经济   9篇
计划管理   20篇
经济学   6篇
综合类   5篇
运输经济   1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8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14篇
水利工程   2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巴音河下游河床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床垂向渗透系数是研究河流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和转化强度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选取柴达木盆地巴音河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头下降竖管试验法测定了巴音河下游细土平原带38组河床垂向渗透系数,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检验分析了其分布规律和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河床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Kv)在1. 77~15. 56 m/d之间变化,总体呈现正态分布,且沿流程逐渐变小。河中心沉积物的Kv值明显大于河两岸,但其变异系数小于两岸。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分布是导致河床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变异的关键因素,河流形态与交互带水文过程对河床沉积物Kv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2.
黄河兰州段沉积物对六六六的吸附解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河兰州段沉积物对γ-六六六的吸附-解吸特征,并考察了pH值、沉积物粒度等对γ-六六六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γ-六六六在黄河兰州段沉积物上的吸附过程是非线性的,与Langmuir模型拟合较好;γ-六六六的解吸存在滞后性,即解吸要比吸附困难;表层沉积物对γ-六六六吸附量与沉积物粒度呈负相关;γ-六六六的解吸率与沉积物粒度、沉积物中吸附质的初始浓度均呈正相关;在初始pH值小于9.5时,pH对γ-六六六的吸附-解吸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3.
污水再生利用过程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激素化合物,污水再生过程中难于全部去除PAEs。当含PAEs的再生水用于河道补给时,对于PAEs将发生哪些变化、沉积物对PAEs影响如何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因此,选择北京市2座主体工艺为MBR的典型污水再生处理厂,分析其进、出水中6种PAEs组分含量的变化,探讨处理工艺对PAEs去除的机理,研究河道沉积物对PAEs的迁移阻滞作用以及受水前后地下水中PAEs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污水再生处理厂进、出水中检出DMP、DEP、DnOP和DEHP,但DnBP和BBP均低于检出限,进、出水中所检出的组分中DEHP浓度均为最大,分别达到1-10μg/L和0-1μg/L。由于再生水补给河道中的沉积物粒径小、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解吸试验显示,沉积物吸附组分包括DMP、DnBP和DEHP,并以DEHP的吸附量最大,达到5.04 mg/kg,其他组分的吸附量在0.01 mg/kg数量级。离河道约100 m的地下水水质检测结果显示,地下水水质已受到再生水中PAEs的影响,检出组分包括DMP和DEHP,浓度分别为42.7 ng/L和1 450 ng/L。  相似文献   
114.
以汾河水库沉积物为对象,通过灭菌—未灭菌、投药—未投药(还原剂)静态对比实验,系统考察了PO3-4、NH+4-N、Fe等污染物的内源释放特性,并对沉积磷及其各组分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代谢活动促进底泥磷释放;ORP影响氮、磷释放,但NH+4-N释放对于ORP变化的敏感度不及PO34-;厌氧条件下(DO=0~0.5mg/L),灭菌反应器中NH+4-N、Fe释放强度均高于未灭菌组;Fe、P释放间存在线性正相关性(R2=0.7585~0.7656)。底泥磷释放以O-P、Fe-P为主,其中各形态无机磷占其总量的百分比排序为:Ca10-P(47%)>Fe-P(25%)>O-P(19%)>Ca8-P(5%)>Ca2-P(3%)>Al-P(1%);此外,还证明了碱性磷酸酶比活性(APA)变化与内源磷释放间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5.
应用2010年1月和2011年4月黄茅海枯水大潮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资料,研究了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特征,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模型,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输移趋势.研究表明,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YT)为主,沉积物分选较差,偏态以近对称为主,峰态多为中等.湾顶至拦门沙内坡以北,表层沉积物向下输移;拦门沙内坡至大柁岛以北,表层沉积物向上输移;大杧岛至湾口,其中,大杧岛至荷包岛以西,中口为自南向北搬运为主,向上转为东南向西北输移为主,大杧岛至荷包岛以东为自北向南搬运为主;表层沉积物输移具有明显的偏西倾向.黄茅海水动力的空间变化是表层沉积物输移的基本成因.  相似文献   
116.
水库污染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沉积物既作为污染"汇",接纳了大量的污染物;又作为污染"源",向上覆水体不断地释放污染物。针对水库污染特征及污染物主要来源,在治理上提出了外源控制和内源释放控制综合治理的建议,逐步恢复和重建水生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7.
水体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沉积物作为重金属污染物的源和汇,对水生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准确有效的建立沉积物的质量基准已成为当前水环境学的紧迫课题。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沉积物质量基准(Sediment Quality Criteria,SQC)的建立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笔者结合各种文献和国内外最新研究介绍了常用的几种SQC的建立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性,最后详细介绍了当前最为流行的两种SQC的建立方法:相平衡分配法和生物效应数据库法。通过对各种方法的比较,对如何建立SQC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建立适合我国的SQC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8.
温榆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榆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并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方法评估了7种重金属的环境风险,简要分析了其潜在来源。结果表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比地积累指数法更适于全面评价重金属对水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参与评价的7种重金属中除Cd有1个点呈现中等生态风险外,其余重金属在各点均呈现轻微生态风险;Zn的较高含量可能与温榆河流域工业废水排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9.
After the pollutant discharged into the river or lake has been reduced, the release of the contaminant from the sediment to the overlying water may cause the river and lake be contaminated again.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overlying water flow does not lead to sediment suspension, numerical researches are carried out for the mechanism of contaminant release through the sedimentoverlying water interface. The overlying water flow is calculated as turbulence. The sediment is regarded as isotropic homogeneous porous medium, therefore the seepage field in the porous sediment layer is obtained by solving Darcy's equations. Coupled two dimensional steady flows of the overlying water and the pore water in the sediment a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flow fields obtained, the unsteady contaminant solute transportation process in the pore water in the sediment and the overlying water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as the shapes of the sediment-overlying water interface are flat or periodic triangular respectively.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change of the pore water and the overlying wate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decides the release flux of the contaminant from the sediment to the overlying water.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produced by the overlying water flow along the sedimentoverlying water interface, as it is not flat, may induce the seepage of the pore water in the sediment and through the sedimentoverlying water interface, which may increase the release flux of the contaminant from the sediment to the overlying water.  相似文献   
120.
洱海沉积物磷的化学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洱海沉积物磷的含量、空间分布以及沉积剖面上沉积磷的化学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洱海表层(5cm)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范围为736.40~1602.50mg/kg,平均为964.60mg/kg;北部湖区高于南部,弥苴河是湖泊的主要磷来源;洱海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高低顺序为:钙结合态磷,碎屑态磷,有机态磷,铁结合态磷,吸附态磷,磷形态的剖面变化反映了埋藏作用对沉积磷的强烈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