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12篇
计划管理   25篇
经济学   51篇
综合类   18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5篇
农业经济   19篇
经济概况   28篇
水利工程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李子彪  李少帅 《技术经济》2017,36(10):38-46
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数据,基于产业链整合和创新视角,绘制了三次产业中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图谱,并结合最新发展趋势分析了京津冀的产业创新合作发展。结果表明:京津冀在第一产业、五大二次产业、三大三次产业上的创新合作具有复杂性、优劣势并存的特点;京津冀产业转移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产业合作链条整合空间极大,但目前产业合作链条的创新效能发挥欠佳。最后,对京津冀的产业创新合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2.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各物流节点城市的经济发展及物流需求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对该地区13个物流节点城市进行了层次划分,并针对每一层次的物流节点规划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3.
京津冀区域铁路交通网络结构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朱桃杏  吴殿廷  马继刚  赵莉琴 《经济地理》2011,31(4):561-565,572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将城市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铁路交通网络研究,对了解区域中各重要节点交通特征、加强区域间合作和优化区域铁路交通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以目前京津冀区域铁路交通城市节点间铁路距离里程为依据,借助空间句法模型指标评价京津冀区域铁路网络规划的合理性;以区域内城际间列车联结次数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评价城市节点间社会联系的密切度。结论包括:①空间句法指标值中,京津冀都市圈铁路网连接度平均水平为3,控制值均值为1.06,平均深度值高于50的城市节点占85%,说明铁路交通轴线具备较强控制力和联动性。其中北京、天津、廊坊、保定等城市节点平均深度值相对较小,便捷程度相对较好;②社会网络分析均表明京津冀区域铁路网络结构呈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核心,以唐山、秦皇岛为次核心,其他城市节点为第三梯队的格局。京津冀铁路出行网络总体联系密度为0.673,说明京津冀区域各节点铁路出行线路联系比较密切;③京津冀区域铁路网整体规划现状和连接格局、联系水平等与各城市经济发展基本保持相关性和一致性。在城市铁路网络规划与加强联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各城市产业特征,进一步统筹产业发展与铁路网络布局的关系,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4.
基于自然界生物系统有机循环机制提出的产业生态学,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界系统为依托,资源的高效流动为命脉的"社会—经济—自然"相互协调的一个复合高效系统。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的高速增长与产业生态化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本文正是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首先从理论上对产业生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从产业生态学视角,分析了京津冀产业生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依据京津冀的资源禀赋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京津冀区际间产业生态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5.
基于效率和平衡视角,通过纳入结构差异和体量差距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水平测度方法,以此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发展效率与平衡水平进行评价。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效率水平差异较大,中心城市北京的效率水平过高导致产业过度聚集。在较长时间内,城市群产业发展平衡水平并无太大变化,但是城市群内城市的竞争压力逐渐向城市群西南方向转移。进一步讨论结果显示:新方法的测度结果是可信的;金融、公共服务等行业在城市群内的分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是制造、教育和文娱等行业却在不断恶化,总体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46.
立足京津冀基本区情,明晰京津冀“科技-经济-水资源”耦合系统发展目标体系,系统设计京津冀“科技-经济-水资源”耦合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和协调度模型,动态度量京津冀地区科技、经济、水资源三大系统发展指数变化趋势,综合评价京津冀“科技-经济-水资源”耦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科技-经济-水资源”耦合系统发展指数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按增速排序依次为河北、北京、天津,其中科技系统增长最快,水利系统增长最慢。京津冀地区科技系统受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技术市场成交额、每万人专利拥有量的影响较大;经济系统受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较大;水资源系统受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服务业增加值用水量、降水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7.
研究目的:探索京津冀城市群县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机理。研究方法:DEA模型、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Tobit模型。研究结果: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群县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为0.709,年均效率显著提升,整体效率差异程度有所收敛。不同省市、不同层级区县效率均值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化,空间集聚态势显著增强,“核心—外围”现象持续凸显。受区县行政级别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双重梯度差距影响,不同因素的作用机理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研究结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亟需严控县域城市用地低效蔓延,促进产业形态和资源配置转型升级。打破行政级别壁垒,完善产业和功能的县际传导,深化城市群核心区域对于外围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48.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地缘相接,拥有着共同的生态环境,区域内每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都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势必会为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为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必须开展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以及生态项目合作。本文通过引入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在京津冀地区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核算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省市2004~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受力,设计了一套适合京津冀发展的横向生态补偿核算体系,并构建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新机制。  相似文献   
49.
中央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北京城市病的产生原因很多,可归结为三大原因:经济发展及其所引致的人口过快增长是核心原因;城市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单中心格局未能突破是重要原因;体制机制掣肘是最根本原因。因此,北京大城市病的治理需要疏解非核心功能、调控产业、优化城市空间、加快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0.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少协作、区域竞争力弱。必须深化改革,建立协同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才能推动和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此,应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机构,科学合理地明确京津冀各自的功能定位,调整现行财税制度、考核制度等制度安排,制定区域资源协同利用共享使用政策,促进区域要素合理流动,统筹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生态建设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