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10篇 |
免费 | 223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11篇 |
工业经济 | 4篇 |
计划管理 | 43篇 |
经济学 | 116篇 |
综合类 | 35篇 |
运输经济 | 2篇 |
旅游经济 | 20篇 |
贸易经济 | 12篇 |
农业经济 | 128篇 |
经济概况 | 47篇 |
水利工程 | 18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103篇 |
2021年 | 133篇 |
2020年 | 146篇 |
2019年 | 104篇 |
2018年 | 129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75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151篇 |
2011年 | 173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99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101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81.
太湖水质评价计算方法及近年来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2000~2005年太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结合算术平均法、算术平均法与湖区面积加权综合运用、监测点代表面积与湖区面积加权综合运用等3种不同的湖区水质评价计算方法,对太湖水质状况及其近年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了这3种计算太湖水质指标方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选用监测点代表面积与湖区面积加权综合运用的方法,对太湖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避免由于个别测站水质状况有较大的差异而影响湖区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污染严重区域为北部梅梁湖、竺山湖和五里湖,但水质恶化趋势在2003年后总体上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近年来太湖湖体水质总体稳定,太湖东部沿岸区、东太湖和南部沿岸区水体水质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882.
上海地表水资源的特征分析与管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初步分析水资源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将上海市地表水资源分为内河河网、太湖流域来水和长江口来水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的水资源类型,对上海市水资源的管理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减少污水向内河河道的排放,提高污水的处理率和纳管率,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内河河道的污染;对于太湖流域来水,重点在于确保上游来水水质,保障该水域的污染不至于加重;对于长江口水资源,要妥善解决排污口、取水口的合理布局问题,防止污水长期排放引起的累积污染效应,同时对于盐水入侵,也要通过适当的工程措施,避咸蓄淡,使长江口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883.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分析太湖流域流域性水环境污染、河湖生态退化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立足流域、破解区域,针对河网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特征构建流域治理方案总体框架,并确定重点治理区域和相应的目标,以典型区域治理示范、指导流域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884.
885.
886.
887.
基于水质目标可达的入太湖湖体污染物削减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状污染物入湖通量和湖体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提出了基于水质目标可达的高、中、低入太湖湖体污染物削减方案,结合各类污染源削减潜力进行方案可达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方案可推荐作为入太湖湖体污染物削减方案,其中2015年CODMn、氨氮、总氮和总磷水质目标分别为4.5 mg/L、0.46 mg/L、2.2 mg/L、0.06 mg/L,污染物削减率分别为15.3%、13.3%、21.4%、29.1%。研究成果为太湖水环境管理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88.
从永定河园博湖的设计角度,阐述如何通过防洪保障工程、河道地基处理,堤防生态修复,减渗工程,种植本土植被等手段,恢复河道自然属性、生态功能,构建人水和谐的城市景观河道。通过永定河园博湖建设,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89.
洞庭湖上游平原浅层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PCA)法和BP神经网络法对洞庭湖上游平原浅层地下水雨、旱季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3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洞庭湖上游平原浅层地下水存在大面积地质成因污染和局部人为成因污染;雨季西洞庭湖平原澧水和沅江之间以及南洞庭湖平原资江下游浅层地下水为Ⅳ类水,可用于灌溉,不适宜饮用,雨季后受到降水补给、稀释作用,各指标质量浓度普遍降低。BP神经网络法适合整体水质评价,评价结果最合理;PCA法较简单,水质综合评价的结果与BP神经网络法的结果更接近;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受主要污染指标的影响较大,适用于严苛的水质评价。 相似文献
890.
泥沙的表面特性是了解泥沙环境效应的基础。为探究不同来源泥沙表面特性的变化规律和泥沙分级,采集了鄱阳湖入江水道和长江南京段的泥沙,依据粒径分组对泥沙颗粒的级配和表面特性(比表面积、孔体积及孔径)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入江水道和长江南京段泥沙颗粒均以粘粒、粉粒和细砂粒为主,比表面积范围为3.2~25.12m2/g,属于中孔材料;泥沙颗粒的比表面积随中值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两者呈良好的幂指数关系,即在粘粒和细粉粒范围内,比表面积随中值粒径的减少而迅速减小;与分级沙样相比,混合沙样中值粒径与比表面积的关系与分级沙样趋势相近,量值略大于分级沙样;泥沙颗粒的相对比表面积和轴比较大,当粒径大于15μm时,相对比表面积和轴比随泥沙粒径增大而缓慢增加,而当粒径小于15μm时,随泥沙粒径增大相对比表面积和轴比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