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5篇 |
免费 | 84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2篇 |
计划管理 | 7篇 |
经济学 | 6篇 |
综合类 | 2篇 |
贸易经济 | 9篇 |
农业经济 | 3篇 |
经济概况 | 2篇 |
水利工程 | 4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泥石流堆积及其对主河河床演变和输沙特征影响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基于实地观测数据的具体演化过程的分析研究还不多见,以2008年至2010年蒋家沟入汇段小江河床地形断面监测和采样分析为基础数据,结合泥石流活动的观测资料,对蒋家沟入汇后泥沙物质的堆积及其再起动输沙特征进行了分析.蒋家沟入汇的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堆积于入汇口以下500m(主河宽10倍以内)的范围内,堆积量的多少与原堆积物被小江冲刷输移的量有关.泥石流物质在被小江输移的过程中沿途落淤而堵塞河道,常常引起主河小江的改道.泥石流物质的堆积使小江在入汇处形成节点,尽管近年来入汇口附近小江河床总体表现为冲刷的趋势,但下游冲刷速度较上游快,导 相似文献
62.
黑河中游典型灌区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黑河沿岸地下水位观测井近20年实测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年地下水埋深序列的趋势分析,并选取代表观测井分析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内的年际与年内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位埋深整体为增大趋势,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明显。年内的季节分配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地下水位变化由水文-灌溉型逐步向开采型转变,其中平川区开采作用最为明显,集中表现在2000年之后,分水是导致这一时期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3.
为更全面了解长江中下游干流浮游藻类资源现状,于2014年夏季对长江中下游武汉—河口江段的浮游藻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共设置了19个调查断面。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藻类6门66种,其中硅藻24种,绿藻23种,优势种属共检出3门6种;浮游藻类平均细胞丰度为(13.43±5.34)×104 cell/L,其中武汉上游最高,为23.18×104 cell/L,上海河口最低,为5.19×104 cell/L;浮游藻类多样性指数均值为3.37±0.35,其中南京下游最高,为4.1,上海上游最低,为2.7;调查样点根据浮游藻类细胞丰度大致可聚为3类:芜湖—南通段、武汉下游—大通段、武汉上游和上海上游。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干流浮游藻类数量与空间分布可能受到水文条件的影响,而非受到营养盐的限制。 相似文献
64.
三峡水库运用后, 坝下游水沙过程发生了较大调整, 对下荆江熊家洲至城陵矶弯曲型河段河床冲淤演变造成较大影响, 从而对本河段河势稳定、防洪、航运等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 基于此, 根据最新实测资料分析水沙条件变 化及其对本河段河床调整规律的影响。研究成果显示: 三峡水库运用后, 水流含沙量大幅减小, 且水库调蓄导致熊 家洲至城陵矶河段在枯水期径流量明显增加, 使弯道主流长期偏向于凸岸, 引起凸岸边滩大幅冲刷, 这是近期该河段发生“撇弯切滩”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三峡上游干支流水库群陆续建成运用, 坝下游河道将会长期遭受清水冲 刷, 河床仍将呈单向冲刷下切的趋势, 弯顶段主流平面摆动仍将较大, 弯道顶冲点也将相应下移, 导致主流贴岸距离 进一步下延, 引起河道岸线的崩退, 未来一段时期内典型弯曲型河道的局部河势变化仍将明显。 相似文献
65.
为了确定长江流域中游大气降水特征和水汽来源,以全球大气降水观测网(GNIP)武汉站点多年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数据为基础,探讨了长江中游武汉地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随季节变化特征。通过建立当地大气降水方程,结合气象因素和降水氘盈余变化,揭示了武汉地区不同季节大气降水水汽来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在降落地面之前经历了非平衡分馏过程,且平衡程度接近于东部季风沿海地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且冬季和夏季降水δD和δ~(18)O值与雨量之间负相关,表现出明显的\"雨量效应\";大气降水水汽来源主要受季风活动的控制,冬季水汽主要来自北方大陆冷湿气流,而春季降水表现出局地蒸发来源,夏季和秋季降水来源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66.
黄河宁蒙河段开河期冰凌洪水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一般由融冰洪水与冰坝洪水组成,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凌峰、洪量年际变化大,沿程增加明显,头道拐站易形成多峰,峰型系数较夏汛小,洪水历时较夏汛短,水位表现较夏汛同流量水位高,流速在涨水段慢于落水段。这些特点主要与宁蒙河道形态、水利工程、封河期上游来水及开河期气温、开河形势、封冻期形成的槽蓄水增量大小、沿程分布及其释放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7.
基于所建立的淮河中游洪水演进模型,对正阳关-茨淮新河河口段内行洪区弃用、洪泛区分洪后淮干水位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包括弃用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行洪区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结果显示,淮河在遭遇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洪水情况下,弃用上、下六坊堤行洪区后洪峰水位仅上升2~4 cm,验证了《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中废弃上述两个行洪区的合理性。同时分析了淮河遭遇200年一遇洪水、黄苏段洪泛区弃守分洪对淮干水位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弃守分洪后的3~4 d内溃口对应的淮干水位降低10~14 cm,溃口上下游淮干水位也有不同程度下降,可见利用黄苏段分洪可以显著降低淮河干流水位,从而有效保护附近重要堤防的安全,为防洪调度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68.
根据刘家峡水库变动回水区的河段地形特征和历年河床质泥沙粒径级配资料,分析了变动回水区河段淤积和冲刷时,河床质泥沙中值粒径的沿程变化和历年河床质泥沙中值粒径变化过程,并指出粒径分布由粗变细的转折点在变动回水区寺沟峡峡口处. 相似文献
69.
荆江河段的主流变化主要表现为弯曲分汊段的主支汉交替及单一弯道段深泓半径的变化,综合考虑两者关系,提出了能描述荆江分汉段及单一弯道段主流线特点的无量纲常数--弯曲特征数r,并针对同一河段分析了汛期平均流量、洪峰变差系数、年输沙量及输沙指数等水沙条件变化与主流线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汛期平均流量较小、水流相对饱和度低、来水来沙过程较为均匀使得滩槽高差较小,横断面向宽浅发展,从而减弱河道对水流的约束,弯曲特征数较小,主流顺直;反之主流向弯曲发展. 相似文献
70.
John Allen Allan Cochra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14,38(5):1609-1624
Global events such as London's 2012 Olympic Games raise questions about the ways in which embedded political arrangements take their shape from relationships that stretch across and beyond urban boundaries. In this article, the urban politics that we wish to capture is not one that is merely located in the city, but rather one that has to constant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mediated demands folded (as it were) into the urban arena.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the corporate politics of an Olympic‐related urban regeneration are outlined and then considered, first as a staged setting for interaction, a kind of placeless political engagement, and then as a more embedded spatial politics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leverage of networked groups acting within and beyond the city. Following that, we explore the politics of regeneration when campaign groups and alternative coalitions of interest raise their own political demands by drawing on references outside of their immediate urban area and attempt to steer political dialogue in ways that extend the reach of urban politics. The urban politics at stake in this context, we argue, appears to work more through topology than a series of mapped connections; through actors registering their presence in ways that often dissolve the tension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rather than define it in terms of separate political spac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