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8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120篇
财政金融   58篇
工业经济   115篇
计划管理   227篇
经济学   484篇
综合类   237篇
运输经济   10篇
旅游经济   35篇
贸易经济   224篇
农业经济   205篇
经济概况   240篇
水利工程   72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51.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起步、发展、相对成熟和优化4个阶段。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基于此,可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以江西旅游发展为例,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经历了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措施和模式。  相似文献   
152.
本文首先分析了边界效应的两种形式,即质的边界效应和量的边界效应,并构建了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对行政区边界效应的度量方法.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以1991~2006年为样本区间,对其入境旅游发展做了实证研究,探讨江苏与浙江、上海与江苏、上海与浙江之间的边界效应.通过邹检验(Chow Test)发现,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间的经济水平存在结构性的差异,进一步的回归检验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间存在一体化的趋势,但存在着量的边界效应.进而考察了长三角边界效应的演化情况,结果表明江苏和浙江之间的边界效应从有到无,上海与江苏的边界效应、上海和浙江之间的边界效应存在增大的趋势,并且上海与江苏的边界效应增大的速度明显地高于上海和浙江之间的边界效应增大的速度.最后.本文从旅游资源条件、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直辖市作用、制度条件5个方面对演化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3.
Islands possess their own pattern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as tourist destinations. Taking Dachangshan Island as an example, two key stages were identified: a 'landscape-oriented' period from 2002 to 2009, and a 'background' stage from 2009 to 2012. Co-existing with both periods was changing spatial and land-use patterns of expansion and intensification. Using spatial mapping techniques, it was found that tourist resources were found to be the original driving force, tourist transportation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were endogenous determinants of change, and tourist enterprises and source markets subject to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exogenous factors.  相似文献   
154.
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分布动态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为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效融合及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与参考。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地理格局;(2)在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层面,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都不断加剧,且各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中国不同水平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之间的流动性较差,各省份在总体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分布中的相对位置比较稳定,且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长期均衡状态将处于中高水平和高水平。研究结论:采取差异化的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和经济调控策略,实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55.
Research summary : We examine firms'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s during an industry's incubation stage—the period between a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 and the first instance of its commercialization. Using the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ontext, we develop stylized findings regarding the understudied knowledge evolution preceding product evolution in an industry's life cycle, the trend and diversity of firms undertaking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s in anticipation of industry emergence, their leverage of markets for technology and corporate control, and their use of alternative modes of value capture. We juxtapose these stylized findings with existing literature to identify new 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set the stage for future scholarly work to develop and test new theories for the incubation period, examine its existence in other industries, and study its impact on subsequent firm and industry evolution. M anagerial summary : New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present managers of existing firms and aspiring entrepreneurs with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altogether new industries. During the vibrant incubation period, we find that multiple firms capitalize on diverse knowledge bases to shape the industry's knowledge evolution and also capture economic value in diverse ways. Existing firms in the obsolescing industry are more likely to become targets in acquisitions given their complementary knowledge. Science‐based start‐ups a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acquisitions and collaborations with established firms. Diversifying firms are more likely to commercialize products after leveraging of internal development, acquisitions, and alliances.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for managers to think about “success” and “failure” across multiple yardsticks of performance, rather than only as product commercialization as the sole goal.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6.
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权赋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5~2015 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科技--人口--土地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关系及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从时序看,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科技、人口与土地基本处于低级耦合协调状态,人口发展和土地扩张仍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而科技系统发展持续低迷,创新驱动格局尚未形成。从空间看,京津冀各城市耦合协调水平整体提升,逐渐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沿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蔓延的协调发展格局,而城市各系统协调发展呈现空间分异特征,“协调高地”与“协调失灵”局面并存。因此,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形成人口多中心分布格局,强化土地利用协调管理,促进区域经济、科技、人口、土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7.
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强  李映辉 《旅游学刊》2011,26(11):84-89
文章运用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近年来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及变化,其总体特征也在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不同空间层级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中国旅游规模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具有较强的正空间集聚性,且存在不断增强的趋势。局部区域的空间集聚表现了较强的规律性,并以人口地理分界线为临界区域,沿主要铁路干线发展,且空间扩散作用具不断增强趋势。东中西部及主要城市地区之间的空间差异明显,但区域之间及其内部的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受旅游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的作用明显。进而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为国家旅游空间规划与开发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等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8.
水文信息具有多源、多尺度和异构等特点,为了支持水文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应用,需要研究支持动态演化的水文信息抽取与重构机理及实现技术。基于水文信息资源统一组织架构,以描述为核心,以反射机制为支撑,讨论了支持动态演化的水文信息抽取与重构服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阐述了水文信息抽取与重构服务及需求动态演化的软件实现。  相似文献   
159.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受下垫面变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的影响,洞庭湖流量、水位呈现新的变化趋势,研究洞庭湖水资源演变特征可为洞庭湖保护提供依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对洞庭湖出口控制水文站城陵矶(七里山)及长江干流水文站枝城站、螺山站的1960-2015年流量、水位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上游长江枝城站在2000年以前径流量变化不大,但从2001年起呈现下降的趋势,水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洞庭湖出口城陵矶(七里山)站整体径流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平均水位呈现上升的趋势,洞庭湖下游长江螺山站径流量整体上变化不显著,平均水位则呈现上升的趋势;三峡枢纽运行后,3个水文站汛期(4-10月)的径流量和水位均呈现下降趋势,枯水期(1-3月)则出现水位上升趋势;长江上水利工程尤其是三峡工程的修建,对洞庭湖水资源的调节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60.
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发展沿革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国内部分地区水资源问题严重的形势,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河湖水系连通作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结合当前我国新时期治水方略和水资源管理形势需要,通过大量收集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案例,探讨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在不同时期的建设特点,汇总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对经济、社会、生态的效益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理解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和水利发展趋势下,结合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的成功案例,分析其对我国河湖水系连通的启示,以期为我国河湖水系连通战略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