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3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95篇
财政金融   326篇
工业经济   237篇
计划管理   701篇
经济学   1059篇
综合类   334篇
运输经济   80篇
旅游经济   190篇
贸易经济   423篇
农业经济   833篇
经济概况   394篇
水利工程   1217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283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249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259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545篇
  2012年   342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1978~2015年山东省苹果种植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内在影响因素。[方法]从省域、区域、地市层面分析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变动的具体影响因素。[结果]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从1978年的18.330万hm~2增至2015年的29.968万hm~2,总体增加,并以1995年为拐点先增后减,呈"倒U"形分布。从区域层面看,胶东半岛苹果种植面积稳步增加,泰沂山区、鲁西鲁北平原苹果种植面积持续萎缩,直接导致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不断减少和苹果主产区向胶东半岛的迁移。从地市层面看,山东省17地市中仅有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两地市苹果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其余15地市苹果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山东省苹果主产区呈东进西退、北进南退的变迁特征。[结论]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变动是资源禀赋、种植成本、种植业内部比较效益、种植传统和种植惯性、非农就业机会、非农就业收入、国家政策、地区政策、技术进步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础设施条件、种植传统和种植惯性、非农就业机会、非农就业收入、地区政策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种植传统与种植惯性、地区政策对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和非农就业收入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基础设施条件向耕地的倾斜也产生显著不利影响。而种植成本、种植比较效益、国家政策、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2.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势必对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及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光资源、温度、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响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种植区域和种植制度、农作物病虫害、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经济与管理等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田生态系统过程、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耕作环境)的实际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我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自然灾害、气象灾害的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增强;农业病虫害的为害时间延长、危害程度加剧、为害范围增大;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田土壤的干旱化、盐渍化程度加剧,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策略及其关键技术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123.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影响的研究前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背景下,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主要农区(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光温水热等气候资源条件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农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肥力也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气候变化也导致我国粮食主产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促进农业生物灾害与农业气象灾害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国粮食生产方式、栽培管理、经营方式、种植制度、结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该文分析研究了气候变化与我国粮食生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揭示其内在的影响机理和适应机制,定量模拟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和适应能力,研究提出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从国家需求和学术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与我国粮食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提出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研究领域的许多有待解决的前沿性重大科学问题,阐明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4.
以济宁市任城区为研究对象,获取研究区域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期Landsat ETM与TM影像,通过ENVI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分析了研究区影像的光谱特征以及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建筑归一化指数(NDBI)以及水体归一化指数(NDWI),利用决策树算法确定各地类的综合阈值,建立决策树模型,得到了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结果并取得了良好的分类精度。同时通过对研究区2001至2011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分析得出研究区在研究期内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最终得出结论:(1)利用决策树分类能够获得较高的分类精度;(2)任城区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在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5.
由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可以作为一个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的重要 量化指标。该文参考谢高地等人提出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涞水县2001~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 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7年和2007~2010年土地利用 类型变化差异较大。2001~2007年,耕地面积有大幅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大幅增加,2007~2010年,耕 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明显,园地、林地、滩涂和裸地减少;2007~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 化率明显高于2001~2007年;由于林地、滩涂面积的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使得整个研究 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净减少4 024.47万元;整个研究期间内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 退。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经济生态位在研究期内呈波动变化,导致其两者的差值也呈波动变化。驱动因素分 析表明,前期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后期社会经济指标对生态系统起负向作用。由于该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 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该区域迫切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合理调 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以实现区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双赢。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食物系统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中的比重已达到30%。聚焦居民收入增长对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及其带来的碳排放效应,从饮食结构视角考察居民收入增长导致的食物系统碳排放变动。方法 文章从微观视角运用EASI需求系统模型分析不同收入增长模式下食物系统碳排放的可能增长路径。结果 (1)收入增长会使碳排放密集型的牛羊肉等动物类食物的消费量快速增长;(2)在不考虑收入分布变化的收入增长10%~50%的情景下,人均食物系统碳排放的变动在-5.23%~13.99%,收入差距缩小和中等收入群体壮大的收入增长模式则会使排放进一步增加;(3)在收入增长幅度低于30%时,农业减排技术进步可以有效中和食物系统碳排放增长,反映出农业减排技术进步对于减缓食物系统碳排放的重要性和有限性。结论 有必要制定依靠农业减排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减排策略,进一步促进饮食的健康和环境协同增效,引导居民的饮食结构向果蔬等植物类食物及“低畜肉,高禽、蛋、奶、水产品”的动物类饮食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是监测区域变化的重要方法,而发生剧烈变化的热点区域更是研究的重要部分,有效识别热点区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支撑。方法 文章利用欧洲航天局(ESA)气候变化倡议的长期时间序列土地覆盖数据集(CCI-LC)对“一带一路”典型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进行分析,根据变化面积、相对变化速率及其聚集程度建立了热点区域的识别方法,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 (1)根据土地覆盖变化结果表明,1992—2020年“一带一路”典型区内总共有5.46%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建设用地净增加面积最多,为24.61万km2,相对变化速率在2000—2010年最高,为76.94%。(2)热点识别结果表明,2000—2010年土地覆盖变化最剧烈,不同时期的热点区域内主要的转型特征不同,1992—2000年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增加,2000—2010年主要表现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扩张,2010—2020年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多和林地的砍伐与恢复。(3)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0~200m的海拔范围内,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随海拔升高不断减少。(4)热带多雨气候区域内热点占比最大,而其他气候类型对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的影响较小。(5)社会经济因素对于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城市人口数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最重要,两者结合可以解释全部热点的86.46%。结论 研究探明的热点区域和影响因素可以为“一带一路”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8.
[目的]不同区域的乡村因自然禀赋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呈现出异构的变化脉络和发展态势。掌握其影响因素及时空变化情况,有益于探寻因地制宜的乡村发展对策。[方法]文章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表征乡村发展水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模型解析影响县域乡村发展要素的主导因素,分析其时序变化和影响区域分布。[结果](1)陕西省乡村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该特征随时间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各要素影响力排序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靠前5个因素保持一致;(3)目前乡村发展尚未克服地形因素的阻碍,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的差异可能继续影响乡村的发展,县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为乡村发展差异的主要矛盾;(4)不同地区所受的主导要素不同。[结论]加强县区自身经济发展、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以及发挥乡村的能动作用并努力提升乡村劳动力质量水平,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陕西省各区域乡村发展限制条件有所差异,陕北地区应当注重人力资本的发展,加大教育投资或许是其发展之路;关中地区地区经济总体较好,应当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陕南地区利用其生物与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129.
浅谈代建项目的造价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代建项目造价管理的背景及目标,论述了代建人对代建项目全过程的造价控制的工作措施,并以工程代建管理实例,对代建项目造价控制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0.
保险发展和人口发展息息相关,人口结构状况对保险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我国人口再生产转变过程中,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必将影响到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如何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现状与趋势,将是保险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不同的人口结构,对保险发展的影响不同。文章分析了我国的对保险发展影响明显的相关具体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趋势,指出我国保险发展必须根据这些变化和趋势,未雨绸缪,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并提出了相关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