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44篇 |
免费 | 347篇 |
国内免费 | 333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1篇 |
工业经济 | 8篇 |
计划管理 | 19篇 |
经济学 | 4篇 |
综合类 | 5篇 |
旅游经济 | 1篇 |
贸易经济 | 4篇 |
农业经济 | 8篇 |
经济概况 | 5篇 |
水利工程 | 28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87篇 |
2017年 | 112篇 |
2016年 | 128篇 |
2015年 | 126篇 |
2014年 | 89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151篇 |
2011年 | 178篇 |
2010年 | 97篇 |
2009年 | 104篇 |
2008年 | 120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36篇 |
2005年 | 122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108篇 |
2002年 | 111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70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5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针对南京市外秦淮河武定门闸上游近年来发生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建立了武定门闸河段物理模型,设定两种方案进行悬沙冲淤试验,分析偏转角为15°的导流墙工程对闸上游的减淤作用。结果表明:方案1(将闸门至上游60 m开挖至设计断面),设置导流墙后,经过2年8个月的水沙过程,整治段淤积量减少30.4%;方案2(将闸门至上游240 m开挖至设计断面),设置导流墙后,经过1个典型水文年,整治段淤积量减少50.8%,经过2个典型水文年,淤积量减少44.0%,减淤幅度下降,河床趋于形成新的冲淤平衡,断面地形也趋向于均匀分布;设置偏转角为15°的导流墙对武定门闸上游河道有显著的减淤作用,有助于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 相似文献
22.
三峡水库运用后, 坝下游水沙过程发生了较大调整, 对下荆江熊家洲至城陵矶弯曲型河段河床冲淤演变造成较大影响, 从而对本河段河势稳定、防洪、航运等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 基于此, 根据最新实测资料分析水沙条件变 化及其对本河段河床调整规律的影响。研究成果显示: 三峡水库运用后, 水流含沙量大幅减小, 且水库调蓄导致熊 家洲至城陵矶河段在枯水期径流量明显增加, 使弯道主流长期偏向于凸岸, 引起凸岸边滩大幅冲刷, 这是近期该河段发生“撇弯切滩”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三峡上游干支流水库群陆续建成运用, 坝下游河道将会长期遭受清水冲 刷, 河床仍将呈单向冲刷下切的趋势, 弯顶段主流平面摆动仍将较大, 弯道顶冲点也将相应下移, 导致主流贴岸距离 进一步下延, 引起河道岸线的崩退, 未来一段时期内典型弯曲型河道的局部河势变化仍将明显。 相似文献
23.
水沙过程是塑造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驱动力,控制着湿地的形成与演化。利用1976年-2014年近4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变化的遥感影像数据,系统分析湿地面积、湿地重心和南北区域湿地类型的动态变化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近40年来黄河三角洲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约1 000倍,自然湿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减少约41.9%;芦苇、滩涂、养殖及盐田湿地等典型湿地面积重心整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位移;南北部区域的湿地类型的演变出现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其中北部芦苇湿地、滩涂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南部芦苇湿地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滩涂湿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研究结果可为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针对管路中沿程实时变化的含沙量和颗粒级配情况,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从管路中泥沙的冲淤变化、悬浮特性等多角度分析确定了管道输送泥沙的临界不淤流速;并采用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对比拟合的方法,确定了用费祥俊的临界不淤流速计算模型来分析本次管道输送的临界不淤流速;最后,以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小浪底水库泥沙管道高效输送的管径和含沙量,为今后试验或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提出了管径为0.325m和0.63m两种不同工况的高效输送参数:含沙量均为620kg/m~3,中值粒径范围0.051 2~0.062 9mm,D90为0.14mm,输送流速分别可在1.75~2.08m/s和2.08~2.2m/s之间进行调节。对应最大月排沙量分别为8.95万t和34.72万t。 相似文献
25.
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要素禀赋和厂商优势,对该理论的H—M—B模型进行了扩展,理论分析表明,一国要素禀赋将决定该国厂商优势的特征,进而影响该国FDI的流出水平。当一国熟练劳动力要素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要素越丰裕,厂商差异化优势相对于低制造成本优势越强,厂商越倾向采取FDI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该国FDI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该国FDI发展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26.
针对日益严重的河流泥沙问题,掌握河流泥沙的影响因素和泥沙的变化过程是泥沙治理的关键。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建立场次洪水沙量预报模型,对多沙河流的洪水挟沙量进行预报,并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选择辽西北多沙河流大凌河作为研究实例,首先将1984年-1998年间的29场历史实测洪水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影响下游沙量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上游影响因素与下游沙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选取其中6场洪水资料进行验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精度符合要求,可以用于下游沙量的预报。 相似文献
27.
泥沙颗粒对水体中的磷具有较好的亲和能力, 河湖中的水沙运动可以改变磷的赋存状态并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综合近年研究成果, 目前关于河湖泥沙对磷的迁移转化作用研究存在研究内容局限、作用机理分歧、数学模型不全面等问题, 且多为宏观层面研究。有必要在实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探讨水沙微界面吸附, 并结合生态作用完善复杂条件多因子耦合对泥沙迁移转化磷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8.
为了探索沉积速率与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 通过实验测出勐统河流域出口河漫滩沉积物剖面中210 Pb 的比活度, 并采用CRS( Constant Rate of 210 Pb Supply) 模型对沉积物进行计年, 分析了20 世纪50 年代以来流域出口沉积物的沉积速率。210 Pbex 剖面分布中的两个特殊沉积点分别对应2002 年和1980 年, 结合该流域同期的多年降水量分布情况, 发现两个特殊沉积点与1970 年到1980 年及2002 年左右的强降水密切相关。根据CRS 模型计算得出流域出口的沉积速率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 这可能与流域内强烈的人类活动( 森林砍伐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有关。 相似文献
29.
全球河流入海沙量作为地球系统运行变化的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针对由于缺乏可靠、完整的河流输沙量数据,很难准确估算全球河流入海沙量的数值及其变化,且已有文献估算值差别很大,缺乏统一认识的问题,收集整理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内外27篇文献中全球河流入海沙量的估算值,并对近期相关典型研究成果进行述评。调查发现,早期估算的入海沙量数值差异很大,随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全球入海沙量估算值日趋合理,大多集中在120亿~200亿t/a。分析认为,人类活动影响前后的河流入海沙量宜分别按190亿t/a和130亿t/a考虑。 相似文献
30.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受大规模采沙影响,其河道特性发生的显著变化,基于实测资料,从网河区河道的河床演变、水沙条件、同流量水位变化、西江和北江分流分沙变化、河槽容积及河道行洪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珠三角网河区河性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河区河床下切严重,来流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大幅下降,同流量下水位下降明显,思贤滘对西江、北江的分水分沙有所调整,河槽容积增大,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随着规模取沙的减少,2005年后网河区河道进入新的平衡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